敢于梦想的关键,是敢于去作为。梦想的背后,是奋斗,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去执行,去抓好落实。要不然,光有梦想,就是花架子一个,到头来一事无成。
从此,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如东开始提速。
随着洋口港办公室建立,建港的基础工作他们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下海测量,积累水文、潮汐等数据,邀请专家考察调研。经年累月,论证的资料足够装上一大卡车。
实现梦想的路上,有许多障碍需要打通,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每一步都要付出心血和汗水,敢想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梦想的设计图,逐步转化为现实的施工图。
在洋口港人不懈的追梦中,港口逐步具备建港条件。
2002年7月,新加坡金鹰集团创始人、主席陈江和考察洋口港后说,长江就是一条龙,长江口是龙的龙头,两个眼睛,北边是洋口港,南边是洋山港。从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看,洋口港这个地方的未来潜力无限。
这两个毗邻长江口的离岸式深水大港,尽管都带一个“洋”字,但一个有“山”,意味着建港有依靠,而一个“口”,就是入海口,潮来茫茫大海,潮退后是一望无际的泥沙滩。
洋口港是长江这条龙的一个眼睛,在这个形象的比喻面前,如东人终于认识到,敢于梦想,还要拓展梦想的空间。地方不仅要敢想,不拘泥于一个地方,应该放到更高层面去看待这个梦想,让梦想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世纪之初,南通提出“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将以“依托江海”为支撑点,实现一次经济跨越发展的撑杆跳,具体有实现大学、大港、大桥梦等举措。
正中下怀,大港梦就是建设如东洋口港。
地方敢想,要融入全市、全省、全国的发展大局。如东人想,建洋口港对国家有没有意义?其经济价值如何?能不能将洋口港开发建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获得更多力量的支持?
洋口港还没开工,如东又想得更深远一步,开始提升梦想的含金量。
2002年下半年,如东的领导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找到党校的教授,提出能不能把洋口港的开发建设,作为一个课题,放在全省、长三角的视野去探讨其发展意义。
党校的课题组认为,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新一轮沿江开发,这时候讲沿海开发,讲洋口港的开发建设,与大局可能不协调,于是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江海联动,并给予充分论证。
2003年2月27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洋口港开发建设与江苏“江海战略”研究》一文刊发在江苏省委研究室编印的《参考》上。从此,洋口港的开发建设进入上级党委、政府的视野。
这个研究成果与南通市委的决定不谋而合。时任南通市委书记,后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的罗一民十分赞赏洋口港的开发建设。
2004年12月,省政府在南京专题召开洋口港项目汇报会。南通的发展思路,很快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洋口港的开发建设又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想人之没有想、想不到、不敢想,这是如东敢想的特点。这敢想,造就了今天的洋口港;这敢想,造就了如东人咬定目标、不言放弃的追梦形象。
洋口港,一个遥远的梦想已成现实。洋口港,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舞台上展现英姿。
洋口港的寻梦历程告诉我们,对一个地方而言,敢于梦想会带来发展的动力。没有梦想,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
本报记者 赵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