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盘活“土特产” 擦亮农民增收致富成色

□张斌

近年来,如皋全面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打造如皋香堂芋品牌。目前种植面积在14000亩左右,总产量达1.45万吨,基本上都是订单化生产,产值超1亿元。(11月2日《南通日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业强市建设,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一份“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实践证明,做好“土特产”文章,对于提升地方知名度、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均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产业是前提。“土特产”立足一方水土,听起来“土”,实则接地气、解乡愁,恰好是我市发展乡村产业的优势。南通滨江临海,是江苏传统的农业大市,有着较好的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已经培育出一批远近闻名的名特优农产品,打造出稻米、果品、蔬菜、蛋鸡等七大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可见农业大市名副其实。对于这些农产品资源,要坚持爱护保护和挖掘利用并重,在保护中提升原生态价值,在开发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释放乡土资源的潜力和效用,让南通名特优“土特产”深入人心、走得更远。

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出特色是关键。从现实来看,加快产业振兴不仅需要完善产业链,还需要解决地域特色和品牌特色的难点、堵点问题。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加快普及,农村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我市不少农民把销售端口前移,让农产品变成“网货”,既推动农产品“走出去”,也吸引消费者“走进来”,有力推动了农村消费的扩容与升级。截至目前,我市打造了一批诸如海安桑蚕茧、如皋花木盆景、如东生猪和对虾、海门山羊等县域产业、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由此可见,只有深挖地方特色,打响特色产业品牌,才能让地方农产品“叫好又叫座”,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效益是目的。乡土资源配上特色优势,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出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把做强产业链、拓展人才链放在重要位置,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方面要做强产业链。如如皋加快香堂芋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引入“预制菜”等形式发展香堂芋种植业,值得肯定和探索。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贯通发展,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促进配套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拓展人才链。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农村人才技能,帮助农民熟练掌握短视频、直播等技能,让更多返乡创业大学生、致富能手等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种植香芋小产业,带动农民大丰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土特产”,只有立足本地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提升生产效益,才能让农民在增收致富路上越走越远。

2023-11-0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4053.html 1 3 盘活“土特产” 擦亮农民增收致富成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