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朱慧
大生沪所还是张謇创办的其他企业,乃至张謇倡导和投资的教育和慈善机构的孵化器,渐渐由大生纱厂的驻沪办事机构,逐渐成为兼理大生系统其他企业在上海业务的总代理。
大生初期档案形成于大生纱厂初创时期,是大生沪所在经营活动中积累的原始文献。20世纪50年代初从上海运至大生纱厂,1962年入藏南通市档案馆,终于结束漂泊的生涯,并从企业的资产转化为整个社会的记忆。大生初期档案共205卷,均为纸质,包括手稿、账册、地图、印刷品等。内容可以分为9个方面,即大生纱厂的股份制运作、厂房的建造、机器的安装、投资经营、物料的购买、轮船航线的运行、大生沪所的设立与运行、大生分厂的建立以及对于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捐助。这些是大生纱厂早期经营管理的记载和体现。
大生纱厂是张謇事业的起点。大生纱厂是张謇兴办的最早的现代企业,是张謇早期现代化实践的开端,也是近代南通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之一。大生纱厂在1899年开车之后连年盈利,向社会展示了财富增值的一种方式,由此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南通的实业发展。同时,大生纱厂的成功使得张謇声誉日隆,有助于其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划系统地经营实业,在此基础上捐资教育和慈善事业。张謇1911年3月31日在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上的演说的最后一段话,完整地表达了充分借助股份制的集资机制,服务于他的远大志向:“凡鄙人之为是不惮烦者,欲使所营有利,副各股东营业之心,而即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
股份制是大生纱厂创办初期主要的特征。股份制运作是大生纱厂原始资金的源泉,根据《大生系统企业史》的分析,大生纱厂原始资本445100两,其中商股195100两,官股250000两。官股由官机折价而来,占全部股本的56.17%。由于官府不派驻厂官董,只需每年提取官利8厘,所以形成官商皆大欢喜的局面。对于大生纱厂而言,解决了集资困难的窘境,而官府则顺利处置一笔不良资产,避免机器的继续锈腐,减少仓储和保管费用,并通过运行实现了资本增值,况且官府作为最大股东还不参与大生纱厂的日常经营,可谓皆大欢喜。官机入股大生纱厂是政商互动、相互协助的范例。
大生初期档案截止时间定为1907年,是因为1907年是大生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的时间。1904年,《钦定大清商律》(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颁布。大生纱厂于1905年根据《公司律》在商部注册。1907年8月31日至9月1日大生纱厂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根据《公司律》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运行的规定,修订大生纱厂的管理制度,涉及选举权和表决权、利润分配、对外投资等,大生纱厂的股份制经营走向规范,因此1907年标志着大生纱厂初创时期的结束。大生纱厂的生产一直延续至今,发展为现在的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棉纺织业依旧是其核心产业。
股份制运行下的大生纱厂,是南通与上海两地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大生纱厂地处南通城西北的唐家闸,除了用地之外,企业设立所需要的资金、设备、燃料、人才等等,几乎空白。恰恰在一江之隔的上海这个大码头,拥有全部机器大生产必备的生产要素。张謇从创业伊始就设立大生沪所,成为整合两地资源的枢纽机构。1896年的大生上海公所设立,为筹办中的大生纱厂募集资金、运送官机、购置机器和物料、与上海道署和江海关联系、物色技术人员,使得来自上海的先进生产力迅速转移到毫无工业基础的南通,为大生纱厂的成功建成和顺利开车立下汗马功劳。
大生沪所还是张謇创办的其他企业,乃至张謇倡导和投资的教育和慈善机构的孵化器。大生系统的很多单位,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步公司、大生分厂等,都是依托大生纱厂的资金带动滚动发展起来的,也依靠沪所筹措资金和购买物料。沪所也由大生纱厂的驻沪办事机构,逐渐成为兼理大生系统其他企业在上海的业务的总代理。这种作用甚至拓展到南通之外,沪所还协助和支持了震旦学院、江西瓷业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公司等单位。
(作者单位:南通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