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寿之乡特有的面粉及长糯米粉为原料,经过蒸煮、冷却、揉捏等数十道工序,原本软塌塌的面团便显出卡通人物精致可爱的模样……近日,两位微博达人用一段短视频讲述了如皋的长寿文化和非遗故事。镜头中出现的“用面粉做的非遗”,便是刚刚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如皋面塑。
传承人触网,直播间里收来小徒弟
作为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如皋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69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5名各级传承人。蔡晓霞是如皋面塑的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其作品曾在英国伯明翰举办的赛事中一举夺得金奖,以法海寺里的壁画为灵感创作的《焚香盥洗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收藏。
尽管获奖无数,延续千年的面塑艺术也难逃“成长的烦恼”。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是蔡晓霞一直在思考的,很快,她便在短视频和直播间里找到了答案。“家人们,这是我们如皋的蔡氏面塑,一项优秀的非遗技艺……”直播间里,蔡晓霞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与网友互动,尽管粉丝量不是太大,但蔡晓霞明白,只有走出深巷,才能让非遗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
如今,除了每周末开设线下课堂,蔡晓霞经常利用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和微信视频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制作面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令她高兴的是,新媒体不但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到,也改变了非遗的传承方式。“目前,我收了30多名小学徒,其中不少是我发的短视频吸引过来的。”在蔡晓霞看来,非遗传承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思维、开放心态,去拥抱新渠道、新平台,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多机会。
站上新平台,敲开致富幸福门
乘着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东风,成功出圈获得更多传承人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盆景。17日晚上天刚黑,位于城南街道夏庄社区的中国小微盆景集散中心便热闹起来,数十名花农和主播齐聚一堂,进行着当天的直播。
“这是一棵非常漂亮的长寿梅,这样的盆景种植时要注意几点……”随着现场花农的讲解分享,一盆盆或鲜妍艳丽或清奇古朴的如皋盆景,其制作技巧直观地展现在直播间观众眼前。如皋盆景直播分享中心负责人刘磊表示,未来将依托如皋“中国花木盆景之都”这一资源优势,以如皋盆景直播分享中心为桥梁,让更多盆景爱好者和花农将直播中心作为学习盆景相关知识的首选平台。
李小军、吕兴红夫妻二人在花木盆景产业上打拼了二十多年,2017年,随着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兴起,两人嗅到商机,开通短视频账号。一人负责制作、讲解盆景,一人负责拍摄,不仅让这项非遗技术被3万多名粉丝所关注,还敲开了致富门,月均盆景销售额近20万元,生意更是从江苏做到了全国。
借力直播平台,讲好非遗盆景故事的还有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杨建,他的直播账号才刚刚起步,对新媒体技术知识如饥似渴,因此经常出现在当地举办的各个直播培训课堂上。“借助网络对非遗项目进行展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手艺人在做好本分工作的同时,要努力学习新的传播方式,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多机会。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立体化传播,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想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让传统手艺活起来,更要让它们火起来。深度媒介化时代,如皋当地不少非遗传承人相继触网,积极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辟线上第二舞台,并主动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不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活力。
走进位于丁堰镇茄儿园社区的千之寿食品厂,工人们正忙碌地制作着丁堰脆饼。工厂负责人李东升站在烤箱前,打开手机上的抖音直播间:“朋友们,看看我们新鲜出炉的丁堰脆饼,都是记忆中的老味道,包您好吃!”
随着一盘盘香甜酥脆的脆饼被端出烤箱,直播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下单信息爆满。李东升介绍,自丁堰脆饼在2014年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自己就紧跟时代步伐,开启了直播之路。“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通过网络进行售卖,更多的是希望吸引一些对脆饼制作技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共同传承好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我们除了参加各种非遗展示活动以外,还通过淘宝、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邀请‘网络红人’前来直播带货,打开知名度。”如皋市文化馆副馆长高鹏介绍。
白蒲镇素有“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传承基地”之称,白蒲红木雕刻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当地特色产业之一。“兄弟姐妹们,燕子给你们推荐一款红木新产品,它融入了传统雕刻工艺……”直播间内,主播燕子正卖力地向网友推荐本土红木产品,不一会便吸引了4000多位粉丝。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非遗传承势必要拥抱新媒体,而非遗文化也将迎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陈嘉仪
本报通讯员 韩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