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广玉兰

梦回百年芳华

——写在“南通百年百戏百画”段昭南画展开展之际

□顾遐

伶工学社的游廊间,一幅幅泼墨戏画伴着梅葆玖先生的天籁之音,灵动翩跹,梦回南通戏剧的百年芳华。

11月20日至29日,“南通百年百戏百画——段昭南捐赠华侨图书馆画作展”开展。105幅戏画,找到恰切的归属,是纪念张謇诞辰170周年的珍贵礼物。

著名旅美画家段昭南说:“希望我的画作向世界展现南通的戏剧历史,让大家了解南通的戏剧积淀,也希望吸引更多人关注、喜爱,让南通戏剧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四尺整张的大写意《南通瞬间:张謇、梅兰芳、欧阳予倩》引人注目,再现三位时代精英的魅力。“张謇创办的伶工学社和南通气质是无法复制的。”段昭南认为,“淡雅的灰调符合他们的人生旅程,在举手投足间,体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高贵、高级、高品位,像南通仿真绣一样亮而不耀。”

2019年底,一通越洋电话,南通赤子情华侨图书馆馆长、江苏省侨联原副主席镇翔,向“当代戏画第一人”段昭南发出邀请:以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建更俗剧场、创办伶工学社,一代名伶你方唱罢我登场,推动中国戏剧事业发展为脉络,绘制戏画。

1919年,张謇的嫡孙女张柔武出生,同年诞生的还有更俗剧场和伶工学社。段昭南的眼前时常浮现画面:更俗剧场前,戏迷或步行或乘车,络绎不绝。

是年11月,梅兰芳首次抵通,轰动通沪扬地区。一出《游园惊梦》,一出《思凡》,迤逦之音惊艳通城。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在《新青年》策划戏剧改良专号。虽然旧剧为新文人诟病,但《思凡》例外,被视为个性解放的样本。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戏曲也是乐的一种。张謇敏锐捕捉到戏剧的社会功能,“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起初张謇寄望于梅兰芳,后经人引荐,延请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

“南欧北梅”联袂同台,张謇观剧后必赋诗,编成《梅欧阁诗集》,成就近世戏曲绝唱。“人生难得自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梅兰芳1919年至1922年三赴更俗,梅葆玖也六次来通。

随着啬翁辞世,1926年,我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清音暂断。荣枯自有时,长久的价值,如草蛇灰线伏于百年之后。

段昭南对张謇的认识,源于1986年编纂《中国戏曲志·江苏分卷》,“会涉及南通,有锣戏、海门山歌等,最多的是越剧和京剧,其中戏剧沿革的起端,都是张謇”。段昭南负责撰写演出场所条目,边看边画速写,不经意间,积攒近3000多幅素材。1998年移居美国后,开始逐步整理。南通戏剧的辉煌,让段昭南怦然心动又耿耿于怀,“没有得到应有的位置”,夙愿埋藏于心近40年。

交汇点南通,频频出现。“2014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我完成了120幅戏画。2018年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梨园恩情’画展,涉及南通越剧团筱白玉麟、沈月凤的戏,把南通从中国戏剧的浩瀚星空中呈现出来,但还是不够的。”

1958年10月,南通市越剧团《老八路》应邀进京,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全国建筑行业掀起“学南通、赶南通”的热潮。102岁的沈月凤是新越剧改革唯一健在的亲历者,回首往事,心潮难平。

“南通保留了中国戏曲二路演员的班底。”段昭南看到韦红玉的微信名“畹春”,就知道和梅派有关。韦红玉1983年参加首届“梅兰芳艺术训练班”,成为梅葆玖的入室弟子。“她是南通的珍珠。”

丹青与粉墨应和,国粹并蒂。“看戏,看演员经历,才会让懂戏的人记录下一段历史的和璧隋珠。”

我不是在描述,而是在倾诉

清晨,坐在咖啡店邻街的座位,有充足的光线,保证字和画看得清楚,段昭南喝着热咖啡,看完昨天的“作业”、写完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一些历史的真人真事”。

段昭南,白族,祖籍云南大理,1955年生于成都。现任美国硅谷美术馆馆长、美国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主席。

“一个偶然成为一个人的永恒。”1973年,段昭南毕业于南京市南航附中高中。某天,生物老师张鹏来家中,让他跟着走,并把他交给自己的夫人学画,从此段昭南师从徐悲鸿女弟子王庆祥。段昭南从报纸上剪高马得的戏画、田原的喜娃娃夹在书里,“画戏画就是这样开始的”。

远离故土,心系氍毹。恋京剧、梦昆曲、爱川戏、迷柳琴……段昭南朋友圈的日常“作业”就是画戏曲,集腋成裘。“画家是职业,不是职务。当你进入到艺术创作,就像进入信仰一样,要完全把自己给予它。”

当此戏曲乍暖还寒时节,段昭南已创作38个剧种的3000多幅戏画,在海内外举办数十场展览,建有淮安、徐州、大理段昭南艺术馆及华侨图书馆“段昭南南通百戏艺术馆”。伶工学社的三棵古银杏,黄蝶舞碧天,“冬天真的来了,但是,我的戏剧历史季依然这么热闹”。

段昭南挖掘整理更俗建成后陆续来通演出的“头牌”人物、代表性事件、代表性剧目,展示南通“近代第一城”的文化内涵。目前有名有姓的220人,还在进一步梳理中。“做这件事,心要稳。画画就是知道啥才画啥,模棱两可、不清不楚、不痛不痒的不画,那样画不出精气神。”

著名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称段昭南是“会写戏的作家,会画戏的画家”。

2005年仲秋,经段昭南的表兄龚炤祥牵线,魏明伦趁赴旧金山开会之机,在段昭南家中小憩,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话题一涉戏曲,昭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状如顽童。”魏明伦认为,段昭南戏画特色之一,是把传统戏画的小件扩为大件,蔚为壮观。特色之二,是画中有“我”,风格近似关良、韩羽,以主观印象和想象,夸张、变形、抽象。

魏明伦戏言,美术家协会是富翁协会,戏剧家协会是贫农协会。“痴迷戏画的段昭南,正是从热门奔向冷门的送炭人!”

“我不是在描述,而是在倾诉。”听段昭南解说画意,就像上了堂戏剧史课,“让画者与爱画的人有一股浓浓的温暖,在伶工学社重温传统戏剧的精彩。”

南通是杏红色的,如同晨曦中的暖阳

百幅画作,在疫情期间漂洋过海,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接力。

美国邮局限定时间,寄画的义工一大早戴着口罩排队。蚂蚁搬家,画一批寄一批。“完全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在黑暗中摸着墙让自己站起来,希望不要倒下,把100张做完,最后是105张。”借用《牡丹亭》唱词:心苏体劬,“我们在做一件艰苦而快乐的事”。

“一批知识分子、企业家从岗位退下来,星星之火,将传统文化的基因传递下去。”南通之行,让段昭南感动的是一批年轻义工,不分早晚往返机场、车站,接送全国各地的参会者。“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张謇文化活动的建设。”

2019年华侨图书馆开馆,做公益甘苦自知。镇翔身体力行,感召、引领着志愿者。

马泽烽是其中一员。“小时候,我就坐在奶奶的二八大杠上去看戏,觉得好神奇呀。”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剧团下乡演出。“段老师画的是形,描的却是神。让人观画而浮想联翩,眼前看到的是具象画面,脑海里上演着一出出大戏。”这是越剧迷马泽烽的观感,而对于戏曲小白,不妨按图索骥,觅得梨园春色。没有了解,无从热爱。“戏曲的传承不仅要靠演职人员,作为戏迷也是一种传承。”

顾宇飞退休后,成为志愿者。“段老师比南通人还了解南通,更热爱南通。这次又捐了20幅画,用于养馆。段老师说只要卖出去,就再补上。”

初冬微寒,段昭南走访了南通博物苑,在充满真诚、信任的合作里,段昭南眼中的南通如同晨曦的暖阳,一面喜悦的旗帜,是杏红色的。

1979年,剧作家陈瘦竹和出版家章品镇在南通博物苑看到梅欧的戏剧活动资料,催生《京剧改革的先驱》一书的出版,严格(后来的乐评人辛丰年)参与了资料收集。他曾撰文《耐人寻味的中国味》:“传统的精魂恐怕是不绝如缕的”。

伶工学社“百姓戏台周周演”自2013年始,已持续19季。时任南通市政协委员的韦红玉是伶工学社旧址重建的提案人,一直谨记师父的嘱托:“红玉,你是学到真东西的,谁想学你都得教。”

丹青描摹粉墨,缤纷中有些许失落。但只要根还在,芬芳可期。

2023-11-27 ——写在“南通百年百戏百画”段昭南画展开展之际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6108.html 1 3 梦回百年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