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市记忆

胡瑗负笈泰山之谜

□彭潍

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诚使此心无系恋,平安两字不须看。

乾隆皇帝数次巡游山东泰山,写下这首《戏题投书涧》。“平安”一词,诗中两现,其典源自北宋大儒胡瑗(安定先生)负笈泰山往事。诗名确为戏题,典故倒未戏说。从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到钱宾四的《国史大纲》,均述胡瑗泰山苦学。学林主流认定此典滥觞于胡涤之言。绍兴年间,胡瑗曾孙胡涤编录《胡先生言行录》(日后散佚),已有此说,而且流传甚广。宋代诗人汪藻编辑《安定言行录》与近代学人胡鸣盛编写《安定先生年谱》,均有引用:“先生之曾孙涤记云:侍讲布衣时,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

其实在胡涤之前,胡瑗高徒程颐已有相关记载。笔者近从友人处读到一册有关胡瑗的清末稿本(复印件),著者不详,书中有言:“程正叔《胡先生传》云:贫甚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同读书,十年不归,有得家书便面,见平安悦而置之弗视,恐有所牵也。”以为此说牵强附会,不无道理。众人皆知,记载胡瑗生平最权威的文献无疑是蔡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和欧阳修《胡先生墓表》。关于泰山,前文只字未提,后文仅言:自明道、景祐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欧阳修只将胡瑗、孙明复、石守道三人并列,未述胡瑗求学细节。

事实上,胡瑗、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不可能同在泰山读书。参阅《孙复生平事迹及著作考辨》诸文,孙明复于景祐二年(1035)举进士不第,复隐泰山。是年,30岁的石守道于泰山向43岁的孙明复执弟子礼。时年胡瑗42岁,经范仲淹推荐入仕,远离泰山。胡瑗、孙明复年轻时,尚有可能同在泰山求学,彼时石守道年龄还小。因此,胡瑗、石守道同在泰山读书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靠不住的还有投书的地点。《山东通志·沂州古迹类》云:“上书堂在泰山西麓,投书涧上,宋孙复、石介、胡瑗讲学处。”《泰山石刻记》附录云:“泰山书院,在凌汉峰西南,所谓上书堂也。宋孙复讲学处,门人之高第者石介。”泰山书院本是孙明复(即孙复)讲学所在地,与胡瑗没有直接关系。参考《泰安历史文化遗迹志》:泰山书院始于“信道堂”(建于1037年),后岳庙扩建(1042),学宫迁至凌汉峰,石介撰《泰山书院记》(作于1040),由此定名泰山书院。庆历二年,孙复离开,泰山书院衰败。明隆庆三年(1569)山东提学邹善重仰德堂,赠祭宋儒胡瑗,改名三贤祠。

倘若胡瑗也于泰山书院执教,石介《泰山书院记》不会不记,而且直到明代隆庆年间,胡瑗才进入三贤祠,与泰山书院有了关联。胡瑗于山东泰山何处投书的地址,已难考证。甚至还有人怀疑胡瑗读书处为如皋泰山。1935年第592期《礼拜六》刊出一篇署名紫金的《如皋通信》。作者居然写道:

所谓如皋的泰山,靠近城北,这泰山不是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泰山,是胡安定先生幼时读书的泰山。胡先生读书于泰山,接到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掷而不阅,盖恐扰其心。

有人认为胡宅、读书处均在如皋,何来家书,由此否定如皋泰山一说。这倒未必,嘉庆本《如皋县志·古迹》记载胡府有两处:一在城南严家湾,一在县南十里胡家庄。若是胡瑗早年家居胡家庄,家书来报,不足为奇。真正否定如皋泰山说的佐证是《如皋市志》等书文记载:“泰山行宫,又名碧霞元君祠,原址位于如皋城中偏北。明隆庆六年(1572),垒土数丈,堆成人造山,取名泰山,亦称碧霞山。”如皋泰山为明朝人造山,胡瑗在世时,如皋尚无泰山。

如上所述,胡瑗于何时去泰山,于泰山何处投书,于何人(除去孙明复)泰山苦读,如今都已成谜。

2023-12-1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57949.html 1 3 胡瑗负笈泰山之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