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生
中国有句古话“逐水而居”,是说人类自古就喜欢在有水的地方定居栖息,游牧民族寻找水草丰美之地安扎毡房,转场放牧;农耕民族靠近河流朝出夕归,春耕秋收。水,滋养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文明。
江海平原滨江临海,江河环绕,四通八达,物产丰饶,南通人爱陶醉地说自己脚下是“崇川福地”。然而,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处非常符合“逐水而居”理念的地方,却没有原住民,史书记载其“多流人,煮盐为业”,貌似并不是什么福地。流人是些什么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流放、逃难的人,不是犯人,就是难民,他们被势所迫,四处流窜,不得已在长江入海口停留下来,煮盐、捕鱼、耕耘。事实上,他们已无路可去,再往东,那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青墩是江海平原最古老的土地,青墩先民创造了可与良渚文化相媲美的史前文明。青墩先民是土生土长,还是外来移民?有说是从江南一带迁移过来的,也有说是从更远的北方流徙过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十年前,在青墩遗址发掘到98座墓葬,尸体无分男女,都头朝东方,显示出崇拜太阳、追逐太阳的信仰。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青墩先民脸盘大,眼睛小,颧骨高,鼻梁塌,呈现蒙古人种的骨骼特征,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事农耕生产的人种体质不同。莫非江海平原的先民来自蒙古高原?这太不可思议了,蒙古高原距离江海平原数千公里,5000年前的祖先是怎样完成这样的长途跋涉的呢?
往事如烟,岁月悠悠,先人们留给南通的移民史料实在少得可怜,宋元之前的更难寻觅。但是,一种寻根问祖的使命感,驱促今人艰难地沿着漫漫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去探寻祖先们迁徙的履痕,无论是或深或浅的印迹,还是世代相承的口头传说,兴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合乎逻辑的推断。人们把目光锁定神话故事,试图从中搜寻到江海居民的源头。
中国古代神话,虽然一向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但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形成与进化的探索精神,既有天真的想象,又有朴素科学的成分,后人据此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状态。史学家认为,上古时期的一些战争,尤其是阪泉之争、涿鹿大战、北逐荤粥这三大战事,与华夏民族的融合和人口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联。
阪泉之战是一场两个兄弟部落之间的纷争。黄帝与炎帝,本是一个母亲所生,一个是北方部落首领,一个是南方部落首领,各领天下一半,两大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势夺利摩擦,“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贾谊《新书》),最终引发一场长达三年的战争。
此战黄帝获胜。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没有为难炎帝,兄弟握手言和,结为联盟。这场战事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战争,被称为“史前文明第一战”,开启了华夏文明之源。
涿鹿之战是黄帝与炎帝联手对付蚩尤部落的战事,这场战事,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蚩”是傻的意思,“蚩尤”就是特别傻、傻到极致。蚩尤原来叫“赤尤”,后来兵败于炎黄联盟而被杀,才被炎黄正统史籍篡改了名字。其实,蚩尤很勇猛,很聪明,不然怎会当上有81支氏族联盟的九黎部落首领。他挑起涿鹿之战,乃出于部落之间争夺农耕资源和生存空间的需要,并非傻人做傻事。
蚩尤大本营在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曲阜,黄帝根据地在河北釜山,炎帝活动范围在河南一带。战事由蚩尤北犯炎帝的中原地区而起。蚩尤九黎部落联盟生产力水平较高,善用青铜制作盔甲、兵器与农耕器具,武器精良,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炎帝溃不成军,领地尽失,只得向黄帝求援。黄帝早就对蚩尤心存不满,因为,阪泉之战后,天下诸族均臣服,唯有“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史记·五帝本纪》),遂发兵征讨蚩尤。
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用东海神兽“夔”皮蒙了80面战鼓,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又请来旱神阻止蚩尤呼风唤雨,最终在涿鹿围歼了九黎联盟,斩下蚩尤首级。蚩尤战败,族人有的投降,有的逃往北边,有的向东、向南退缩,组成新的联盟,继续与黄帝对抗,为蚩尤复仇,这才有刑天与黄帝的单挑,才会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艺术形象。
涿鹿之战后,蚩尤残余势力被驱赶到长江流域下游以及江淮区域,黄帝由此而夯实了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基础,成为天下共主,华夏族由游牧和半游牧时代进入农耕时代。那时,北方存在一个人数不多却很彪悍凶猛的荤粥族群,这个族群就是后来的匈奴族。荤粥族虽然对黄帝构不成什么威胁,但倏忽来去,飘忽不定,时而骚扰,使黄帝烦心,于是,在消灭蚩尤后,黄帝挥师北上,“北逐荤粥”,将其驱逐越过太行、燕山,赶到更远的蒙古草原上去了。
这三场战事虽然都发生在中原一带,但对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以及人口的迁徙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对江淮地区的先民,尤其是青墩原住民而言,找到一条有迹可循的来源,但还不能说,青墩先人就是蚩尤的残兵败勇。
涿鹿之战导致东夷集团向东南发展,从而产生分支“淮夷”,江淮地区人口增多,在更南的地方形成“三苗”族群。本来,海浸时常发生的盐碱海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若不是不得已,怎愿往此迁移?这情形与客家人相似,战乱与天灾迫使他们不断朝着大海和高山迁徙,成为最不稳定的族群。
偏偏在阪泉与涿鹿之战后,中国气候产生极端变化,逐渐变得干旱极寒。气候的变迁,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这一过程漫长而又缓慢,而人的一生太短,千年方可看王朝更替,万年才可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岂是常人所能见证,作为社会的主体,人类无可避免地必须直面这场变迁,北方旱了,就往南方迁徙,只要环境勉强可供生存,难民就争涌而去,有点饥不择食的况味,南方人口就逐渐多起来。黄帝北逐荤粥,荤粥人并没有全部逃往蒙古高原,有的被俘,随军发往江南、江淮,再由江南、江淮迁到青墩,成为青墩也即江海平原最早的住民,这样看来,现在的史学家推断青墩先民从江南迁移而来,应该是有道理的,江南人大多是北方移民。这就不难理解,青墩墓葬先民为何呈现蒙古人的体质特征了。
《南通传》连载 第三章:五方杂处 华夏移民史缩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