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调查研究既要运用文字发声,也要采用数据说话。在调查研究工作中,通过数据不仅可以直观展现矛盾问题、科学把握本质规律,而且可以有效找到解题路径。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任何事物的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在调查研究中,对客观情况和现实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进行基本的数量分析。问数字、爱算账是我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调研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在老乡家里、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情况时,经常会提出含有多少、多大、多远等词语的问题,答案中的具体数字为掌握真实情况、分析症结原因、做出科学决策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重要的方法路径。
调查研究注重用数据说话,保证数据采集的可信是前提。数据可信,才能说出可靠的话来。数据采集方法要灵活。无论是传统的蹲点调查、集体座谈、实地考察,还是现代的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这些方法在获取数据方面都管用,可根据调研对象和情境需要来选取。虽然,交通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但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始终不能被替代。数据获取态度要端正。党员干部要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和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群众才会如实告知调研需要的数据信息。如果高高在上、浅尝辄止,身入心不入,必然难以得到调研对象的支持、配合,甚至引起群众的怀疑、反感,也就得不到真实、全面的数据。
调查研究注重用数据说话,洞悉数据背后的规律是核心。数据蕴藏信息和知识,但信息和知识不会自动呈现,需要不断挖掘和探究。对于调研得来的数据,党员干部要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研究,分析数据背后的战略、道理和故事,进而提出具有价值的“洞见”型结论。对于获取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量化处理,运用专门的统计软件则更为便捷、准确。为了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和在同类事物中所处的位置,适宜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量有大小之分,大数据和小数据在呈现自然全貌和客观状况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其处理规则和分析程序也不尽相同,将宏观大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调查分析中因果关系的理解。
调查研究注重用数据说话,优化数据表达的形式是关键。数据本身非常枯燥,是否以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用数据说话则非常重要。实验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获取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因此有“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法。数据可视化是数据领域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技术,主要将数据值映射到图形的可量化特征中。假若采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准确而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势必更易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和重视,有助于为决策制定提供支撑依据。比如,在撰写调研报告时,适时运用图形、表格等说明观点,会激发他人的阅读兴趣。否则,冰冷、生硬、繁琐的数字则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调研成果很大可能会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运用的调研成果是毫无益处的。
倡导“用数据说话”,不是奉行唯数据论,不是一切都要用数据说话,而是要求党员干部在从事调查研究时适度和科学运用数据说话。实践证明,数据与文字都是调查研究需要用到的符号形式。在党员干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利用文字的生动性和发散性来增加感染力、穿透力,也要用好数据的简洁性和精确性来提升冲击力、说服力。只有综合运用、互为补充,方能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调研风气。
(作者系蚌埠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乔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