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今更
启东农村集镇之名,大多与其地理位置有关,也有取于动植物名称,兼有人文因素,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如拳头、脚跟、巴掌镇,骨殖、挂刀、九锹深,老虎尾巴、瘸腰店,脚子、海蜇、香抬头这些地名。其中,还有一个居中不偏“中央镇”。一个小小的农村集镇,用上了“中央”二字,可不简单,据说1965年北京来了两人,实地考察了解,最后还是因尊重当地传统习惯而未改名。
“中央镇”之名起始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当年属古海门下沙,是启东北部沙地第一大镇,距张謇先生通海垦牧公司不远。1914年张謇建成海复镇后,有汽油船从海复经中央镇直通南通,两天一来回十分方便,此时中央镇进入繁荣时期,六百米的长街上二十余家茶馆和酒店,还有南北货、油米木竹行、棉布店等等,终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直至1942年日寇入侵遭破坏而一蹶不振。解放后因交通闭塞及东边海复镇、西头竖河镇的兴起,终被边缘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中央镇现有住户七百余家,一度兴旺的供销社、收花部、粮库等在2003年体改时成为私宅,六百米商业长街已成为“中央镇村”,没有超市、茶馆、饭店、菜市场,不通公交,却很好地保留了农村自然风貌的三大特色,值得一看:
其一,因处于三镇二河之中心而冠名“中央镇”的位置没有改变。三镇是东边海复镇、南边富安镇、西边竖河镇,各距三四公里,二河是南面通沙河、北面蒿枝港,其镇居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被作为革命根据地,好几位药店、酒店年轻学徒秘密入党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抗战老兵。
其二,镇区紧临大撇效河,东中西三桥相拥,独具沙地水乡韵味。东西两头分称中央镇东西桥,街中段有南北向中央河通过,河上木桥时称“志良第一桥”(属志良乡)改革开放后桥改坝,便于轿车往来。从而留下“一河分两乡——河东属海复乡、河西属合作乡(原志良乡),一桥连二街——河东称东街,河西称西街”的美谈。这是古人造镇的智慧。
其三,老镇气息犹存,老屋上方的观音兜式山头仍未消失,一百多年宝塔式斜坡屋面、雕塑装饰屋脊、斗拱檐头、三面透光的书房,屹立不倒,这是启东老屋中唯一存世、造型独特的佼佼者。
小小中央镇,留给我们不少文化记忆,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