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松延
徐家桥,当地百姓一直称作徐港桥、徐涧桥,后以书面用语称作徐家桥或徐桥,位于通州四安镇区东北2公里处(今属兴仁镇)。当地老人口口相传的说法是:这里自古有不少小河,经疏浚开挖后,形成若干弯弯曲曲、东西走向的主要河道,如头总港、六总港、八总港等。为出行方便,人们在八总港上建造了一座木桥,因该桥由徐姓出资,故名“徐家桥”。
关于该徐姓之由来,徐继宸(子云)于1926年3月在其《续分膳产轮祭修桥继承合同凭字(徐子云启事)》中曾有简述:“始祖庆五公,由昆山迁余西灶,……十一世祖玉成公迁张家港,造徐家桥,墓在桥北。”这段文字,除告知后人徐家桥由徐玉成迁张家港后建造外,还透露了该徐姓由昆山迁通这一重要史实。查《徐氏家谱》,亦记其迁通始祖徐庆五,字士元,为员外郎。另有记载八世祖小轩公“墓在陈家酒店东张家港北丑山未向”,且有“余西龙游沟祭田三块共四千八百步”,而建桥者徐玉成为其十一世祖。又据十八世徐继宸在世时间及徐姓世系表推断,徐家桥应建造于雍正时期(1723—1735)。
史料显示,徐家桥自建成后又经过多次重建。如《通海新报》曾记“四安市河东徐家桥,于前清光绪十八年(按:即1892年)冬由徐万全、徐桂林重建”。1919年,又由徐万全、徐联芳(桂林)“后人徐子云、徐鲤泉二君组织重建,宽大均宜,石垛陆续购置军山大石,……购大石一百余元,桑树七十余元”。据记载:“徐君子云与其族弟徐君鲤泉买得山石十六船,计洋一百二十余元”。当时的报纸曾为此点赞:“二君之热心公益,乐善为怀,该市所罕观也。”
为保证日常维护,保障通行顺畅,徐氏后人徐继宸更是热心捐输。1916年,“徐继宸购买(摇手湾郑姓)荡田一千步,将岁入租息归殷实族人收存,为其先人创建之徐家桥岁修”。时任县长卢鸿钧曾“给示勒石”,以示表彰。县府还同时发布公告:“令每年将收支数目张贴清单,并由董事办事处监察查考,以昭核实而垂永久”。1920年,徐联芳、徐继宸出资“重办徐家桥树桩”。1924年,徐继宸又“买四安市大洋桥南钱治山田八百步,时价五百六十元,……(供)岁修徐家桥、大洋桥两桥之用”,并捐出他在华安合群公司的“保寿洋五百元助公,为两处桥梁永远修理之常费”。后经四安市董函陈县署,由瞿鸿宾县长照准“勒石给示,以垂永远”。
在徐广慈老人(1944年生)的记忆中,徐家桥长约二十米,装有栏杆,宽约两米,桥面有五搭,桥身拱起,架于南北两端的石墩之上,桥桩为柏树(俗称楠树)。桥下的八总港,时有船只往来,东可至石港、西亭、金沙,西经碾坊桥往南,过四安、阚庵到城。徐家桥连接南北陆路通道,桥北西侧是徐莲溪与徐应昌、徐吉昌父子的南货店、茶食店,东侧是另一家南货店及徐秀芝所开药店等,桥南则有孙文太羊肉店。公私合营时,桥北一长排店面房被没收,后设为供销社下伸点。
1958年,徐家桥因其东侧河面造桥而被拆除,旧桥木材与王达勉、王达睿家的房屋材料一起,被运到镇上建成了四安剧场。1966年破四旧时,因附近地主较多,有许多花盆、香炉、寿字碗等被摔碎在桥头石墩上,留下一段荒唐岁月的记忆。“文革”期间开挖新八总港,在徐家桥旧址新筑土坝一座。如今,一条宽阔的水泥道路从坝上经过,连通着南北,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