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忠
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流经泾县桃花岭时,突然变得宽阔起来,湍急的江水顿时变得平缓,清亮如潭,与岭上漫山遍野的桃花交相呼应,桃花潭也因此得名。
我对桃花潭的向往,是因为唐代诗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还有诗人与桃花潭人汪伦的一段传奇佳话。
深秋时节,皖南大地山清水秀,稻菽飘香。一个指向桃花潭的路标,把我们的汽车引入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记不清转过了多少个急弯后,眼前突然一亮,一座巍峨的牌坊跃入眼帘。“桃花潭镇”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小镇古朴清静,一排排徽派建筑,飞檐翘角,白壁生辉。遥想千年古镇的昨天,我们顿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快感。
原计划先一睹桃花潭风采,然后夜宿20多里外的古村落查济镇。没料刚到下午五点,景区就谢客了。无奈之际,旁边走过来一位戴着白色头盔的中年妇女,微笑着问:你们是来观看桃花潭的吧?桃花潭景区不开夜市。她抬腕看看手表说,我家住在景区,现在时间还来得及,我带你们去桃花潭。见事情有转机,但不免又有些疑虑。我姓叶,是开民宿的,我家距桃花潭步行顶多3分钟,她自报家门。带我们进去收费吗?她笑了起来,摆摆手,不收费的。看完景点后到我家喝口茶,不想住下就继续赶路。
也许是她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我们,于是她骑电瓶车带路,我们紧随其后,大概1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一家招牌上写着“南阳人家”的民宿。叶女士一边为我们沏茶,一边招呼她家先生老李带我们去桃花潭观景。“带客人从老街走,顺便观赏下南阳风情!”看得出,老李虽为一家之主,但管事的却是妻子。他点起一支烟,边走边介绍说,这儿古时叫桃花潭,后来又叫南阳镇,再后来又唤作陈村。不过转了一圈,现在又恢复叫桃花潭镇了。
走到十字路口,老李介绍,这是南阳老街。果见一条略显窄小的石街,入口处上方的门洞上,“南阳镇”三个字依稀可见。街道上的石条,历经岁月磨砺,虽然圆滑,却又坎坷不平。走到街心丁字路口,开门的店铺多了起来,大多是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和竹木制器,偶有住户在门口挂几条腊肉香肠。穿街而出,眼前豁然开朗,江滩如茵,潭水似镜,一组李白把酒问青天和汪伦踏歌送行的群雕为眼前的桃花潭增添了许多情趣。几叶晚归的渔舟在夕阳的波光中缓缓前行,与门楼上“踏歌古岸”四个大字相映成趣。对岸的小山村,白墙黛瓦,炊烟袅袅,几条水牛在潭边浅水处匆匆而过,溅起一片片浅浅的涟漪……
夕阳下的桃花潭究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诗人李白千年传奇使然?伫立在桃花潭边,我浮想联翩。
相传唐玄宗年间,泾州(今安徽泾县)豪士汪伦得知大诗人李白从京城来到南陵叔父李冰阳家,平素喜爱吟诗作词的汪伦顿生一见之念,遂灵机一动,修书一封,信曰:知先生好游,吾地有十里桃花;知先生好酒,吾地有万家酒店,企盼先生光临!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忧国忧民的李白也难免心情郁闷。此刻见汪伦传书,虽素昧平生,却见字里行间言辞恳切,便欣然应允。汪伦的宅院依山傍水,幽静别致,汪伦设宴款待李白,两人饮酒作诗,十分投缘。
直到离别之际,李白才询问汪伦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诺。汪伦坦言相告:实惧先生不肯光临寒舍,故夸大其词。十里桃花是说距此十里之外的桃花岭;万家酒店嘛,汪伦指指不远处一座万姓人家开的酒楼。李白定睛一看,果见一面绣着“万”字的酒旗在旗杆上飘扬。李白哈哈大笑。
辞行之际,汪伦率领村民在东岸十里,以“踏步唱歌”的乡俗为李白送行。面对汪伦的一腔盛情,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当我们披着暮色回到南阳人家时,女主人已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她指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肴,不无自豪地说,这可都是我亲手栽种的农家菜,绝对的有机蔬菜。
嗨,还真不错,农家鸡蛋炒韭菜、青萝卜煨猪肉、小毛鱼烧菜梗丝,还有一盘我们不认识的野菜,外加一锅葱花肉丝汤面。久居都市的我们,难得吃到如此新鲜可口的饭菜,更难得的是我们已感受到了桃花潭人热情好客。我们连房间都没有看,就决定夜宿桃花潭。
南阳人家规模不大,除就餐的大厅外,还有一幢三层小洋楼作为民宿,另有两间平房为主人居所。楼上的房间虽不豪华,却也窗明几净,床铺清爽整洁。趁送我们上楼之际,聊起了他们的生意。叶女士指指窗外万家灯火,若有所思地说:早些年这儿是个穷山沟,青弋江时常泛滥成灾。解放后,人民政府兴修水利,尤其是陈村水库的建造,水患消除了,但不知为什么,贫穷的帽子一直甩不掉。改革开放后,我和老公也随打工潮漂泊异乡,几经辗转,我们在上海城区开了一家面馆。城里人图便捷,我们热情待客,诚实经营。嘿,还真打开了局面。我们又开了分店,用儿子的话说,算是创造了“剩余价值”,说着她自己先笑了起来。
一直沉默不语的老李,点起了一支烟,接过妻子的话茬:进入新世纪后,政府开发旅游资源,一度沉寂的桃花潭也热闹起来了。我和妻子一合计,决定回乡创业。这不,先创办了南阳人家,后面计划再盖一栋楼。谈论之间,夫妻俩脸上洋溢着期待和欣喜的神情。
桃花潭之美千古传颂;桃花潭人好客名不虚传。我想,当年如果不是汪伦的热情好客,感动了李白,就不会有《赠汪伦》这样的千古名篇,也不可能有今天美名远扬的桃花潭。今天的桃花潭人,传承和发扬了先贤的美德,用勤劳的双手,装点家乡的山山水水,用火热的心肠,迎送光临的八方宾客。而这正是桃花潭美景永不凋零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