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
春节临近,让我想起南通港“春运”往事,那种繁忙、繁荣让我铭记不忘,长江“高速客轮”又行驶在我的脑海中……
1987年10月10日早晨,“紫琅号”高速客轮沐浴着东方的霞光,静静地停靠在南通港客运码头。旭日东升,波涛层层叠叠簇拥而来,白色的浪花跳跃着奔跑着,急急忙忙地赶赴一场史无前例的盛会。码头上热闹非凡,人人笑逐颜开,迎接长江航行划时代历史的到来,这天是“紫琅号”高速客轮从南通开往上海的首航日。南通狼山因没有狼,有人觉得不雅,改为“紫琅”,后来成了南通的别称。“紫琅号”的营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增加了新的活力。
那天,我受南通高速客轮公司总经理黄吉时邀请,胸前佩戴“嘉宾”红色条签,登上“紫琅号”,成为首航乘客。“紫琅号”船长王新庭是我多年老友,他曾经是海门青龙港开往太仓浏河航线“新安轮”的大副,我采访过他。多日未见,我一上高速客轮,他和我热情握手,我祝贺他荣升“紫琅号”首任“船老大”,这是要载入南通水上交通史的。他喜悦不已,带我参观驾驶室,这是指挥台,他将亲自掌舵,驾驶这艘新型客轮斩波劈浪,高速快捷安全地让乘客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
高速客轮,其实就是装运乘客的气垫船。1985年4月10日,我曾在《南通日报》三版发表一篇科普文章《船舶中的骄子——气垫船》,还配上我画的一幅钢笔速写,让市民了解熟悉“气垫船”。
气垫船,在国外称为“能飞翔的船”,它不仅能在水中高速航行,也可以在沙滩、沼泽、冰雪地,甚至在一定高度的复杂地形上自由翱翔。广泛应用于军事、客运、消防、救护、水文、地质测量、农业施肥、草原灭火等方面。1953年英国人科克雷尔创立气垫理论,经过6年试验,于195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如倒扣着盆”的船体呈椭圆形,能在水面、陆地飞行。此船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标志着一种新型船只问世。我国气垫船研制起步于1969年,第一艘气垫船是“金沙江”号。长江流域下水最早的是1984年的“飞翔号”高速客轮。
梦想成真。南通作为始发港,开辟长江高速客轮航线,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那天,我们对号入座,不一会儿,高速客轮解缆起航。我坐在舷窗旁,繁忙的南通港码头和耸入云天的钢铁塔吊渐渐远去。突然,我觉得整艘客轮飘了起来,犹如加快提速起飞的飞机。窗外的江面景色和来往船舶一晃而过,我好像不是在长江客轮上,而是换乘了一列飞驰狂奔的水上火车,不!是翱翔于蓝天白云里的客机航班。是的,高速客轮加速了!船体跃出水中航道,船底正贴着江面腾飞着疾驰。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高速客轮的“快”。没人交头接耳,没有高谈阔论,整座客舱静下来,大家都在默默享受一种畅快淋漓的“快”感,太神奇了,高速客轮哪儿是航行?是在飞翔啊,飞翔的感觉真爽。100多公里的航程不再漫长,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吴淞口、黄浦江,航行时间不到原来的一半,可谓“神速”!
“紫琅号”航行在黄浦江,速度不如在长江里快。黄浦江直接把上海划分为浦东和浦西,集饮用水、航运、水利、渔业、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江面上没有桥梁,两岸工厂林立,码头众多,船舶聚集。繁忙的水上运输,让本不太宽敞的水面变得狭窄,高速客轮只得小心谨慎减慢航速,也比普通客运班轮快了许多。
我们登上十六铺码头,刚刚新建的客运大楼拔地而起,别致的建筑、快速的电梯、宽敞的大厅、敞亮的落地窗,温馨的广播声声入耳,让人感受到国际大都市宾至如归的感觉。
无独有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南通港新建客运大楼,就是“克隆”上海十六铺客运大楼,犹如双胞胎出现在通申客运航线的两端。
快速便捷的高速客轮投入营运,为改革开放的南通走向世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每年春运,乘坐高速客轮成了人们的首选。虽然票价高于普通客轮,仍一票难求,也许是归心如箭吧。
高速客轮在南通运营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春秋,却在长江南通航运发展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