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鹤
岁朝,一岁之始;清供,清雅供品。岁朝清供,岁末年初陈设于案头的清雅物件,有学者认为是祀神的遗风,这恰给烟火味正浓的春节增添了几分风雅之趣。
一
光绪十三年(1887)腊月二十四,这天是小年,如皋县掘港场堂子巷公心堂的书斋里,赵曾望秉烛当窗而坐,望着案头的一副“清供”发愣,在外奔波多年,今年才得回家过年。去年家中春联还是继室冯叶香所写,而过门者都说:“数千里寄此一联,可谓闲情逸致。”冯氏的字和赵曾望颇似,别人还误会成了千里寄联的佳话。
两年前,赵曾望由优贡生考授内阁中书赴京任职。虽说只是个从七品京官,从事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文秘工作,但接近中枢。根据清朝惯例,内阁中书一年考评合格可以外放同知或者直隶州知州,相当于地级市副市长,赵曾望可谓春风得意,然宦海沉浮,两年后并未得到擢升,遂辞官南归,回到掘港家中。赵家籍贯镇江府丹徒县,书香门第,咸丰十年(1860)避太平天国战乱举家迁掘港侨居于此。此后赵曾望奔波于丹徒、掘港、南京、北京、扬州、河间之间,忙于科举、仕途、生计、诉讼等,过得也不轻松。
腊月二十四白天,赵曾望照例在案头摆上岁朝清供,一盆水仙,一盘佛手,青花小瓶插上蜡梅。入夜,焚烧东厨灶君像,“一支双响双声”送走了灶王爷,回到书斋中,久久望着那副“清供”,虽说如今无官一身轻,家人团聚,思前想后,自己去国还乡,亲老子幼,族中纠纷,着实愁绪万千……此后几年,赵曾望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足不出户潜心著述,《十三经独断》《古史新编》《二十一史类聚》《菑播樔论文》《楹联丛话》《心声稿草》《窕言》等著述大部分成书于此期间。
二
光绪三十一年(1905)腊月,掘港场长安坊龙王桥边的赵氏家塾里,教书先生在案头摆上一盆水仙,青花小瓶插上蜡梅、天竹,粉彩盘子里放上佛手、金橘之属。教书先生是个贡生,俗称秀才,两年前赴江宁府参加癸卯恩科乡试,可惜名落孙山,那一年如皋东乡有两位中举,赵宗抃和吴璜,前者是前段赵曾望的公子,后者是如皋东乡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吴亚鲁的父亲。1905年9月2日,朝廷发布上谕,宣布次年各省停止乡试,废除科举,教书先生的科举之路终结。这年他已年过半百,不久族长找到他,聘为家塾先生,教授族中子弟。几年后,笔者爷爷和大爷爷、三爷爷兄弟三人都到家塾读书,教书先生是他们的二爷爷。爷爷曾说过二爷爷教书之余,吟诗作对,赏菊画兰,腊月里在案头摆上清供,水仙、蜡梅、天竹这些都很耐放,经冬不凋,正月十五家塾开学后仍然鲜艳。
岁朝清供是过去传统文人画的题材,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都画过。爷爷说太爷爷过去常画“岁朝清供图”自娱。太爷爷是粮食行的老掌柜,学徒时跟随东家学了丹青,擅长花卉草虫、青绿山水,县志上还有他的小传。太爷爷常以柿子、橘子、佛手、水仙,配以香炉、古琴、花瓶等入画,寓意平安、吉祥、多子多福、大吉大利,或贴在墙上或装裱成册,或赠与亲朋。可惜这些“岁朝清供图”太爷爷去世后都散失了,仅存一册页也在“文革”中付之一炬。
三
物资匮乏的岁月,爷爷依然保持着春节摆清供的习惯,岁朝清供可谓至清,甚至有些寒酸。记得爷爷把黄芽菜去了帮子,只留拇指粗的菜心子,或是红萝卜齐腰一刀,留上半截有缨子的,立于青花小碟中注上水,隔天换水,放在案头,因陋就简,自得其乐。有年正月里极冷,朔风阵阵,彤云蕴雪,红萝卜抽出一支绿箭,黄芽菜心散开呈花朵状,看着让人赏心悦目,春意盎然。
那时候北街上Z先生正月里摆的清供最雅。Z先生退休前是个小学教员,七十岁开外,他人很怪,我们小孩子都站他家门口望望,不敢进去。他一个人住在临街的蜗居里,似乎没有子女,也无老伴,偶尔有姐姐或外甥来看他。闲暇时画画儿,刻刻章,养几盆虎刺、雀舌。他画画极佳,刻的图章都刻边款,求画索印的络绎不绝,但从不轻易给人画和帮人刻章,遇到投脾气的画几笔,刻几方。对方则送几管湖笔或者一把“王星记”的白扇,或是一盆抽出几支箭的兰花,纯粹是君子之交。他摆的岁朝清供非常雅致,透过临街的窗子可以看到。钧窑圆盆中养一丛单瓣水仙,他养的水仙茎粗叶绿花艳,不知怎么养的?抑或是紫砂浅盆里种上一株虎刺或是天竹,旁边立上一块太湖石,太湖石山旁栽一支灵芝,虎刺清脆,天竹结出红果,特别养眼。也有瓦盆里种上一株佛手,正月里挂着满树的小佛手,置于案头清香四溢,是名副其实的清供。偶尔他也画“岁朝清供图”,画的多是花卉、水果、如意之类,画好后贴在墙上,正月过后就揭去。后来Z先生去世了,蜗居里搬来一户修鞋的,整条街再也找不到正月里摆上如此雅致清供的人家了。
四
癸卯年腊月二十四,小年,隆冬风厉,百卉凋残,雨窗闲坐,一瓯金橘,一盆蒲草,一丛水仙,眼目增明,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