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有字书 无字书

□杨谔

前两个月感觉心里有些恐慌,自己有近万册藏书,竟找不到一本自己当下想读的。强迫自己选了几种,坚持不了几天就掩卷长叹。也曾去过新华书店,想遇到几本自己心仪的最新出版物,可触目皆是换了“新装”的“旧相识”,完全没有“羊进菜园”的感觉。一日无意间再读欧阳修散文,觉颇多新收获,方始安下心来。

不同的人生阶段想读的书是不同的。同一本书,在不同的阶段去阅读,收获与体悟也有不同。少年时爱读美词佳句,手头备有一本摘录本;青年时爱读浪漫与言情,“宝黛”的纠缠不知骗走了我多少眼泪;而立之后开始偏向于艺理与哲思,关注生活,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略有收获;如今喜欢独处,默默地从前贤的言行中寻找自心的印证。

原以为读画册几乎不能算作读书。近年方切切实实地明白画册之妙多有文字所不能到、不能替代处。以我较为熟悉的书法画册为例,与古代艺术家心灵的共鸣多来源于他们留下的墨迹,揣摩通感,如闻馨咳。

原以为读过几遍的书不必再读。前几时为写一篇论文,涉及音乐舞蹈,再读东汉的《舞赋》与晚明的《溪山琴况》,发觉以前的泛泛之读,导致了自己的管窥蠡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真金玉良言。

我有一套《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其中《欧阳修卷》与《苏东坡卷》都是我极喜爱的。以《欧阳修卷》为例,我以前曾从头至尾读过几遍,以为《秋声赋》《醉翁亭记》乃无上妙文,这回阅读还未及半,便觉《与高司谏书》《准诏言事上书》《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等文,方是天地间一等一的好文章、大文章。这些文章,或直言不讳风骨凛然,或深思熟虑切实致用,或心忧天下肝胆昭日月。真文中之侠,侠之大者。《秋声赋》等所寓的个人得失、情趣,哪怕是人生哲理的悟得,在《与高司谏书》等直以亿万生民的利益、大是大非为主题的文章面前,真轻如鸿毛。为文若无侠气,真诚必有折扣。为文若有侠气,下笔必能作金石之声。

没有好书陪伴的日子犹如饥饿,犹如失恋,好书是精神之树生长的土壤。

马士达先生生前曾对我说:“我现在读书较少,记不住,但思考较多,善于理解。”此语正合唐代孙过庭《书谱》所谓:“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我近年阅读量也有减少,一是放任喜好,二是挑剔,三是深感人生短暂,不愿在一些开卷即无聊的书籍上浪费时间,四是由此(阅读)及彼(联想、思考)的时间占比高了。

相对于有字书而言的无字书,是指自然和人本身。读无字书同样重要,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读懂。自然与人都包含有丰富的信息,不以文字形式来表达,因此读“无字书”——自然、人,须要善于体察、识别、类比、联想、分析、归纳。最耐读也最复杂的是人这部书,它包含于自然、社会生活中。读人,不仅要听其言,想其心,更主要的是察于行。人们喜欢称那些伟人、高人、贤人是“一部大书”,不是没有来由的胡言。爱克尔曼在《歌德对话录》中记述他自己第一次见到歌德时的情景和心理时说:“我见了他,在他的身边,觉得昏乱似的喜欢,几乎说不出话来。……他的脸是强劲,棕色而多皱纹,每条皱纹都充满着表情。而且在任何处都有着这样的笃实,刚毅,这样的安静和伟大!”我个人值得庆幸的是,在青年时期“东游西荡”,也曾有过类似爱克尔曼这样的经历,虽然我“阅读”的那几本“无字书”无法与伟人歌德相提并论,但他们毫无疑问都是人中龙凤。他们即使不谈论某件事物不表达观点,仅仅与他们接触,对自己也都是有益的。

2024-02-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4720.html 1 3 有字书 无字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