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衰落的亲情圈

□陈君佑

我们姐弟四人天各一方,在职时各忙各的,几年都难得相聚一回。后来,父母离世,“根”没了,这个“大家”似乎也随之散了,姐弟之间越走越远,至于晚辈间更是不相往来。

我们有个“大家庭”微信群,有三十来号人,但群里活跃的基本都是我们这些“老还童”,孙子辈的常年“不冒泡”,偶有露脸的也是来抢红包的,因为不具真容、真名,谁抢了红包,老人还是云里雾里地“对不上号”。

我们这代50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亲情圈狭窄,亲情感强烈。为抢救“家族文化氛围”这份遗产,我早在春节就在群里郑重发出通知,要求诸兄姐利用春节放假的良机,携全家老小回老家省亲,并特别强调“一个都不能少”。

春节到了,兄姐们承载着使命从各地归来,但晚辈们没有到全,“不来自有不来的理由”“不来就是最大的理由”,无需不知趣地多问。

阔别许久,“大团圆”的氛围并没有预料的那般浓郁。老一辈的闲聊着家常往事,领着儿孙挨个叫人、认人,年轻的碍于长辈的情面,心不在焉地跟着“履行义务”,惜字如金,找不到共同话题。“认亲”仪式过后,儿孙们照例各自捧着手机当“低头族”,与长辈、亲属如同陌人。

团圆饭开始。席间,我向儿子、儿媳使眼色,让他们向长辈、兄姐敬酒,儿子低声嘀咕:“还搞得那么庄严、仪式感?”倒是儿媳还算有点灵性,顺从领情。我知道她是碍于我这个做公公的面子,她要是我女儿,八成也和儿子一样的态度。饭后,“树”未倒,“猢狲”已散,一个个“躲进小楼成一统”。

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想起儿时的手足情深。小时候,我们最喜欢串门走亲戚了,外婆家、二大姑、三大舅,不嫌路远地到处跑,长辈们也都爱“被打扰”。而今,交通方便了,通讯发达了,天南海北、隔洋跨海都变成了“地球村”,然而亲戚间的互动却越来越稀少,陌生感不断加深,印象日渐模糊。那时家长里短,首先想到的是亲戚相帮,而今一代不再亲,二代无往来,三代不相识,习惯和传统丢了,血缘关系变成了名义关系,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同事。

亲戚圈一天天缩小,走向末途的原因,一是户籍的放开、城镇一体化的形成,人脉关系广了,打破了原来的文化生态环境,地缘元素日渐消失,远亲不如近邻,自然感情淡漠了。二是生活条件好了,需要亲戚帮忙的事少了,亲戚圈子的价值日渐衰减。三是时代节奏快了,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上班一团火,回家一支箭,亲戚逐渐变成了“外星人”。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狼文化的故事。狼都有一个亲情圈,就像一个独立的城邦,但这个城邦又与不超过另外三个城邦发生外延交叉,城邦的封闭有利于家族情感的稳固,外交有利于狼文化的交流和种群的进化。这个狼群圈理论值得我们人类借鉴,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守”与“放”的度。

2024-03-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5747.html 1 3 衰落的亲情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