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广玉兰

对联中“规则重字”的魅力

□王建庆

中国楹联学会新版《联律通则》,再次强调了对联须避忌“不规则重字”。但是,一副对联中,如果“重字”所出现的位置与字数均有规律可循,且符合对称的要求,通常被称为“规则重字”,这是联律规则所允许的,而且是一种对联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按“重字”出现的不同位置,分别举一两联例,以此欣赏“规则重字”带来的对仗之美、音韵之美,中国文字之美。

一是同比同位“规则重字”。

上联内出现重字,下联同位处也有另外的重字。起到“对比”“着重”或“层层递进”的表达效果。

1.排比联中的“规则重字”。

张謇题通州师范学校寿松堂集句联:

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其所凭依,其所自为。

上下联分别集自《汉书·董仲舒传》和韩愈的《龙说》,以排比的方式呈现。同样还是张謇的一副赠梅兰芳的集句联:

檀板尊前,愿花常好,月常圆,人常健;(晁次膺词)

梅枝别后,是雅相知,不相见,只相思。(石次仲词)

这副联的“常”“相”两重字用得绝佳,读之舒展自然,又回返往复,给人以“真情绵绵、天长地久”之感。

2.顶针联中的“规则重字”。

张謇题更俗剧场联:

真者犹假,假何必非真,看诸君粉墨当场,领异标新,同博寻常一笑粲;

古或胜今,今亦且成古,叹三代韶韺如梦,穷本知变,聊应斟酌百家长。

上联中前一分句尾“假”,后句则以“假”起头,下联同位以“今”字对应,这属于“顶针(联珠)”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法。

3.当句对中的“规则重字”。

张謇题通州骑岸镇关帝庙联:

蜀汉惟公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

春秋福我有桑麻之利,蒲鱼之饶。

联中“行”“之”两重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之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无独有偶,蒲州关帝庙联也相当经典,流传甚广: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此联用当句自对的形式,将关羽的历史地位拔高到与孔子、岳飞相提并论。上联两个“大”和“千古”都属规则重字,下联同位“山”和“一人”亦然。两行文字,气势连贯,读之使人荡气回肠,产生情感的共鸣。

4.特殊句式中的“规则重字”。

张謇题曹公祠联:

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

曹公祠,即是南通的明代抗倭英雄曹顶的墓祠。上联“国非国”,即国将不国的意思。在外敌入侵时,匹夫有责,曹顶虽为一介布衣,但不愿苟且偷生,勇敢地站了出来。下联“公可公”,表曹顶此人可尊为“公”(我理解为国士、大先生等称谓),为百世传颂。

还是一副张謇的题南通钟楼联:

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

上联“是”字重,今昔对比,下联“之”字重,江海相较。短短几字,时空纵横,素朴寻真,写出南通的历史地理特征。

二是上下联异位“规则重字”。

上联与下联有成对的重字,虽然分别处于不同的位置,但交叉对应,重复有规则。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这也是有规律的上下联互重,是允许的,也是合律的。

你十指成林,我拈花一笑;我一声般若,你自在十方。

这是笔者题无锡拈花湾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的“你”和“我”“十”和“一”,前后互相重复,有规律可循。

三是上下联同位“规则重字”。

上下联同位置重字,但属虚字的,可视为规则重字,合律。如“之”“乎”“者”“也”“而”等。如张謇集《庄子》、韩文题通海垦牧公司慕畴堂联:

庄周以至人自居,乃谓游逍遥之墟,食苟简之田,立不贷之圃;

韩愈为天下所笑,犹将求国家之事,耕宽闲之野,钓寂寞之滨。

此联“之”字在上下联中重复多处,极铺陈之赋,丝毫不觉拖沓冗余。值得一提的是,此联中“国”字,分处于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为不规则重字,实因集句而无奈之举,今人撰联不可为范。

检索古人的一些对联,有的是因为长联,有的是因为集句,不时可挑出几个不规则重字。这也在所难免,不可拘泥。但对我们今人,学联撰联,尤其是征联赛联者,自当小心为妙,免得贻笑大方。 (南通市楹联学会供稿)

2024-03-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7739.html 1 3 对联中“规则重字”的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