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南通教育

小虫迁居记

各式各样的虫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毫不起眼,往往被人随意踩在脚下。

在孩子们阅读朱嬴椿的《虫子间》后,他们对这些微小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朝生暮死却有着绚烂生命的蜉蝣,狭路相逢的小蜘蛛与小尺蠖,戴着白色围脖御寒的西瓜虫……原来虫子的世界是如此的奇妙!

“养一些虫子,观察吧!”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带上捕虫网、放大镜、手电筒……我们向着半荒芜的小菜园出发了。寻虫的过程,也考验着孩子们的耐心,锻炼着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认真翻找着,不放过任何一片叶子,甚至“掘地三尺”抓到了各式各样的小虫:七星瓢虫、蠼螋、尺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一片开放的、美的情境中,孩子们“情动而辞发”:

我发现一个红色的身影出现,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往下挖。没一会儿,一条红色的千足虫就被我挖了出来。我赶忙把它装进罐子里。这条千足虫全身披着火红的铠甲,身下的小脚密密麻麻,头顶的触须一摇一摆,仿佛在向我炫耀自己的强大……周文韬

虫子融入孩子的生活,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是否也能与小虫共情呢?捉虫后,孩子们查阅资料,根据虫子的习性,为它做了“新家”。养西瓜虫的小周,将泥土喷湿,放上即将腐烂的树叶,放在家中的阴凉处;养蜘蛛的小徐,将蜘蛛的“家门”开了一个小洞,发现居然也有“美餐”自投罗网;养了三只昆虫的小成,将一个盒子装上泥土,用隔板分成三个小“房间”,根据不同昆虫的特点,布置它们的新“家”……考虑细心周到,就是希望给小虫一个舒适的“家”。在长时间的凝眸观察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丰富起来,不知不觉中与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产生了情感的联结。

但这真的是小虫想要的吗?孩子的观察早已有了答案:

我慢慢地打开盖子,把千足虫倒进“新家”,它在“家”里滚了一圈,然后趴在了地上,过了一会,它才摆起小脚,参观起自己的“新家”。可它似乎并不为拥有一个“新家”而高兴,却整天想着“越狱”。孟万成

两天后的班会课,孩子们介绍自己布置的虫子的家和养虫心得:“我的西瓜虫死了!”“我的螳螂也是!”“刚带回家第一天就没了。”“我觉得可能它不喜欢我们给它做的新家,也许它还是适应原来的环境。”小陆突然插话道,“我读了《虫子间》,朱老师是把小虫当邻居的!”“我想还是把小虫们放回自己的家吧!”逝去的生命无法挽救,但仍有很多小虫在小小的瓶罐里奄奄一息,再渺小的小虫也是生命啊!

班会课后,我们来到当初捉虫的地方,孩子们小心翼翼打开瓶盖,将瓶里的虫子倒出,让它们回归自然。“老师,我的西瓜虫好像还对我恋恋不舍呢!它走了两步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嘞!”小周激动极了!其实在放生之前,我很担心:会有人不舍得把小虫放走吗?会有人偷偷藏一个再带回家吗?会有人再捉虫子吗?但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对着小虫说着依依惜别的悄悄话,看着小蜗牛一步一步爬向高处后自豪的眼神,发现虫子不肯出罐子着急的样子……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虫子们终于“回家”了,我可真替它们高兴,它们现在可以在土地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它们就像饱经风霜的老鹰,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王奕成

养虫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对虫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如何写作,如何遣词造句,更应与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学习的机器。

一周后,一群孩子突然大喊着跑进教室:“老师,有一只好漂亮的蝴蝶!”

我闻声赶去,却不见蝴蝶的身影。小周突然拉住我,说:“刚刚它停在我的手上一动也不动。小明轻轻一吹,它就飞走啦!”原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孩子们已经对弱小的生命,有了怜爱之心。这“轻轻一吹”是对蝴蝶的爱护,更是给它以自由。

“蝴蝶在这儿!”一群孩子围在树下,静静地看着,阳光透过树的缝隙,落在他们快乐的面庞上。·丁婧·

2024-03-2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7978.html 1 3 小虫迁居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