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广玉兰

好风好雨清明节

□孙同林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清明,清澈而澄明。

清明时节,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同时,清明又是一个节日,在全年中,节气与节日重合的,只有清明。

夏代开始有清明,原意为“平治”,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汉时清明成为节令之一,古称“三月节”,表示天气晴明,万物滋长。清明节气的三候是:桐始华;清明时节,“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的桐花,正开得沸沸扬扬。田鼠化为鴽;田鼠,阴类;鴽(鹌鹑),阳类,古人认为,阳气盛,阴物化为阳物。虹始见;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从清明末到谷雨期间,气温上升,雨水增多,空气中湿度增加,在明朗天气有虹出现。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天门前插柳、不动烟火。相传这些习俗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活动,后来渐渐为民间效仿,形成了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打秋千,以及头上戴柳帽等风俗。

清明亦有“折柳赠别”风俗。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从长安东去的人多在此地话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达不忍相别、依依不舍的心境。

插柳戴柳是如东民间清明节习俗之一。此习俗相传源于柳有辟邪功用,观世音菩萨常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人们还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找来佐证:“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在如东农村,有清明节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的习俗,说杨柳可以用来预报天气。民间亦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乡谚,因此,清明看柳成了农人必做的一件事。

古人送行还有折柳相送的做法,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地方,能够很快扎下根来,像柳枝一样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有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留下“别路恐无青柳枝”诗句,明代郭登说:“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情别绪,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是一个灿烂的节气,也是一个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吟咏歌赋,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真堤清明即事》,文情并茂地展现了一幅生动迷人的游春画卷,脍炙人口。“又是一年寒食到,此时依旧雨纷纷。柳丝知暖急吐绿,桃李次第笑春风。”清明是一年中最美、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伴随着暖暖的春风,漫山遍野的绿树红花,轻轻摇曳的垂柳,泥土芬芳的田野,潺潺流动的小溪,婉转悠扬的鸟鸣,无不勾起人们对清明的钟爱之情。

清明,又是多雨的季节。清明时节的雨不张扬,仿佛天与地静静地交流,语境低沉,凝重。清明时节的霏霏细雨,洗去俗世的伤怀,让人们的内心得以安宁。

在清明节的许多习俗中,都含有锻炼和保健的成分,比如:踏青、牵钩(拔河)、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踢球)等等,清明前后正逢气候交替,古人们利用这一时节健体强身,很有科学道理,在这一点上,是值得今人仿效的。

在农民心目中,节气节令比节日更重要,清明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人据此安排农事,抓紧春耕,适时播种。如东农村有许多关于清明节的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多好的清明,在春天将尽的日子里,它为我们送来柔柔的阳光,温煦的暖风,绵绵的细雨,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的勃勃生机。

2024-04-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8911.html 1 3 好风好雨清明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