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国
一棵古树和一个人的名字,有着一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洲地上这棵古银杏已经五百岁了,依旧精神抖擞的样子。
这块叫南布洲的,一千多年前潜出水面,三面环海,一面和另一块叫胡逗洲的沙洲涨接。当初,“流人”登洲,种菽的,煮盐的,忙忙碌碌,一派生机。后来洲人又时兴种树,庭中有奇树,四时皆春色,是谁种下了这棵银杏树?从此扎根在这里,蓬蓬勃勃生长着。
一年又一年,树的皮肤抵挡着风蚀雨镞,黯黑但饱满润泽,树的身子也粗壮了,几个人的手臂拢不过来,直直地往上看,树冠如伞,遮天蔽日,有人说树枝叶是吃露珠的,长得青嫩翠绿,还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到树枝叶儿吮吸水珠儿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呢。
高高大大的银杏树就站在这里,长长久久地,从高处俯瞰大地,她观时世,察变迁,诸如东庄西园上的灾殃喜事,南里北头家长里短,她耳闻目睹,感受着世人的感受,悲欢着人间悲欢。
时间到了上世纪初,在银杏树旁,人们搬砖运瓦,挖土砌墙,盖起了一所学堂,取名温桥小学。又隔了些年,已是20世纪30年代了,学堂又扩建好几排教室,还辟了一块大操场,原来是远在三十里外的县城金沙被日寇占领了,城里的中学只得从金沙镇搬到这里,改名县中侨校。在抗日战争如火岁月里,温桥这片土地俨然成了“大后方”,天蓝蓝,草绿绿,碧水映晚霞,还有那两所学校,上千名学生,钟声里,读书忙,银杏树下,书声琅琅。
1942年12月26日,在古银杏树旁的县中侨校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这一天,地冻裂了,寒风还一个劲儿往人脸上扎,钻心的疼,但天寒挡不住人们火热的激情,从中午开始,学生们就列队在这里。周边的西亭、石港、刘桥、平潮等地的乡民,急切地往这边赶,这些人看上去面色肌黄,有的还衣不遮体,但个个情绪饱满,学校操场上,学校的学生加上聚集的群众有几千人,他们翘首等待着。下午两点时分,一位穿着长袍,戴着一副眼镜,先生模样的人,在一群战士护送下,健步走来,只见他登上银杏树旁的高台,脱下礼帽,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抬头环望四周,用他高扬激昂的声音,对着众人在讲着什么,他非常激动,不时挥动双臂,极具感染力,他连续讲了两三个小时,台下不断爆发出如雷鸣般的掌声。
银杏树仄耳细听,听明白了,原来这位戴眼镜的先生是在演讲,是在宣传抗日,他在疾呼团结、抗战、进步,他在号召群众打鬼子,保家园,救中国。多么了不起的人呀,这才是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国有希望了。自然,银杏树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银杏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邹韬奋。
其实,早在几天前,驻在南通县骑岸西街于家大院新四军一师师部里就传递着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邹韬奋要来了。邹韬奋是谁?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卓越的文化战士、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要来南通县抗日根据地考察,司令员粟裕和大家一样期盼着。12月22日,韬奋先生如期而至,在十总镇汤坝村黄运清大园上,苏中四地委与新四军一师师直机关联合召开欢迎大会,到会的地方干部、部队同志近千人,司令员粟裕介绍邹韬奋同大家见面,并请韬奋先生演讲,梁灵光、周一峰等南通县党政军领导席地坐在前排,这些抗日战士,早在三十年代在上海读书时,就喜欢阅读邹韬奋先生的文章,他们都是邹韬奋粉丝,现在,景仰已久的邹韬奋先生就在自己眼前,怎不激动。随后几天,邹韬奋又分别在新四军一师师部机关干部大会、十总店西张家沙四专署召开的大会上演讲。
到温桥侨校演讲已是邹韬奋南通县抗日根据地之行最后一站,在前一天,该校师生就兴奋地忙碌起来,语文老师选了邹韬奋近期发表的文章印给大家阅读,美术老师忙着雕刻邹韬奋木刻头像,印在标语的纸头上,总务处在商量着搭演讲台,这演讲台搭在哪里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银杏树,对,就把讲台搭在银杏树下,让银杏树记住:有一个人带着他的信仰和呐喊来过这里。
在以后的日子里,银杏树不仅记住了这个名字,而且时时关注起与这名字相关的人和事。果然,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消息传来。1990年10月27日,邹韬奋先生九十五周年诞辰之际,南通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通县温桥小学”更名为“南通县韬奋小学”,并在鞭炮声中举行了挂牌仪式。11月,又有更劲爆的消息,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南通县韬奋小学”校名。还是在这座校园里,还是在银杏树旁的操场上,上千名学生穿校服整齐列队,开心的锣鼓敲起来,嘹亮歌声唱起来,挂牌仪式庄重、热烈、喜庆,那块金色校牌在阳光里,闪烁着夺目的光辉。1993年1月30日,邹韬奋之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也来到韬奋小学,他在古银杏树下,在那个邹韬奋演讲的地方,伫立良久,深情瞻望,临走时还挥笔为该校题词“奋进”。
一桩桩、一件件,银杏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动的时候,树枝摇曳,叶子泛起片片翠绿色。
如今,这棵位于通州区四安镇韬奋小学内的古银杏树已被保护起来,因为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她是宝,嗯嗯,何止是宝,是神,是仙了。见她不可狎近,只可隔一护栏远观。我是在韬奋先生逝世80周年之际,几经辗转,慕名来到这里,也和大家一样,远远地注目这棵古树,后默默躬身低首,双手作参拜状,一股敬仰之情在胸口间,升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