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郑和下西洋文库中的冷门佳作

□徐仁祥

明初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的绝响,而今已经成为多学科的热门课题。在汗牛充栋的文库中,谭金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海医》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冷门佳作。

2002年的春天,酷爱收藏的谭金土在一个古玩商人处寻宝,意外发现一块墓志铭,主人是“永乐中膺荐使海”、随同郑和下西洋的苏州医生陈良绍。这,引来了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录片摄制组的采访。谭金土也由此开始对郑和下西洋海医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撰写的《海医下西洋》论文在2007年“世界华人华文论坛”发布后,与会者称赞:这一冷门课题开拓了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鼓舞的谭金土,以惊人的毅力和耐心,广收博览国内外有关郑和下西洋文献资料,研读天文、地理、医药、海图、钱币乃至占星八卦等古籍,并游历东南亚8个国家,熟悉诸国沿海地理,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经历20年漫长岁月的创作,终于在2022年8月,将50万字的《大明海医》杀青,交付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判一部小说的高低,难免带有阅读者的主观成见。笔者将《大明海医》归于“佳作”之列,并非信口开河,闭眼吹捧,而是以能够“读得下去,读出意味”两把尺子衡量后的结论。

“读得下去”,考量的是作品的写作技巧。读者阅读一篇小说,说穿了就是听作者讲述一个故事。好题材犹如好食材,要得好味道还需高手精心烹饪。能否挑起读者的阅读胃口,使之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全看作者组织故事的能力。作为江苏省作协会员的谭金土,曾经出版过百余万字的作品,具有相当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成熟写作技巧。在《大明海医》中,他采用了传统的章回体来谋篇布局。这种叙事结构特别注重故事性,每个章回,都要构思一个(或者数个)故事,而且要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予文本更加丰富的变化和张力,最大限度地牵引读者的注意力,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与电视剧制造“兴奋点”,吸引眼球,是同样的手法。《大明海医》以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海船航行的空间为经纬,讲述了造宝船、组乐队、战海浪、虏海盗、治怪病、漂孤岛、救野人、建医局、开商埠、立新王、结盟国等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很显然,这些故事与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不无关系,但大半是谭金土的艺术虚构,“海医们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具体是怎么做的,又做了些什么,历史文献中缺失,且在地方史料中除了几个冰冷冷的名字外鲜有具体记载,作为创作《大明海医》提出了合理想象的要求”(后记)。在取材上,作者似乎特别注重故事的传奇性,给读者以新颖新奇的刺激,如海医救下尸头蛮、银针定身御医身、医船探秘龙涎屿、妈祖护佑脱海难等等,带有异国风情和志怪成分。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映照,但文学不等同于现实生活。阅读文学作品中的巧合、夸张、诡异、虚幻,正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缺陷的一种精神补偿。

“读出意味”,考量的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故事的表面要有意思,故事的底层要有意义。谭金土评点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如同《西游记》一样,它是一部神怪小说,虽偶有细节的真实,但失去了历史的真实”(后记)。谭金土对郑和下西洋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家的关键区别在于,西方航海家基本是以海盗的面目出现,他们以侵占异国领土、杀害土著异族为手段去征服,而郑和下西洋是以国家的名义,高扬睦邻友好的旗帜,带给邻邦的是中国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虽有武力做后盾,那只是为了自卫,从来没有占领异国的企图。特别是下西洋的船队每次都精选了近百名医术高明的中医师,除了船队海员自身的健康需求,一路上还为他国的百姓和王室成员治病,造福当地民众,传播中医文化。谭金土用《大明海医》,赋予传统中华医药悬壶济世的理想与呵护生命的实证,揭示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宏大的国家行为,它在表象上是文化传播活动,在形式上是经贸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活动,它通好他国,怀柔远人,是文明之旅、和平之旅,是中国历史上和平外交的典型、对外开放的代表。这些,对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04-07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68941.html 1 3 郑和下西洋文库中的冷门佳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