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面对要素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基础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要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一系列现代化产业组成的体系,旨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战略意义。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并带动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从而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供给侧调整产业结构,助推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开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肩负着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的责任。然而,长三角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内部产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通过研究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对推进共同富裕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更深入理解如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来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共同富裕不仅是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充实。它旨在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富裕的生活,而非简单追求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融合,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富分配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确保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生产力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挑战,一些人群可能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机会,而另一些人群可能面临着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此外,农村地区仍存在返贫现象,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对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需求亟待满足。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必要基础,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产业体系持续高水平发展,但其中也存在诸如质量效益较差、环境矛盾突出、区域差距扩大等问题。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目前长三角地区经济战略研究和政策制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正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我们旨在深入探讨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并揭示其中所涉及的路径选择和机制运行。从理论层面探讨现代产业体系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因素。同时,利用2012—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评价该地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双循环和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验证“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双循环—共同富裕”这一作用机制,得出相关结论:第一,现代产业体系总体上对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基准回归的结果显示,在控制相关因素的情况下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统计结果是显著的;第二,现代产业体系指数的各个维度会对共同富裕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均会对共同富裕造成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科技创新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长三角地区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科技的进一步创新无法及时发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此外,综合四者来看,科技创新的负向作用小于其余三者总效应之和,因此总体上呈现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共同富裕;第三,现代产业体系能通过赋能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发展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在现代产业体系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这一方面是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促进高质量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现代产业体系通过赋能双循环格局升级,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进而推进共同富裕。可见,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是推进共同富裕中关键的一环。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方面,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上,可以从四个维度共同着手,发挥现代产业体系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首先,坚持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坚持创新导向的科技发展,通过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同时让科技发展造福大众,缩小科技鸿沟,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再次,提升现代金融服务业水平,发挥金融与现代产业体系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社会富裕程度,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最后,提高人力资源供给质量及水平,实现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及配置效率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高阶人力资本的支持。
另一方面,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主题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既要注重国内“大循环”,加快推进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挖掘国内规模市场和庞大内需潜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国际“外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高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推动供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地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本文为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编号:23SSL113)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