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民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洞察第四次全球工业革命趋势、深入研判“两个大局”相互交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概念。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重要论述,结合南通实际,笔者认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南通实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的命题。新质生产力具有全新的时代特质与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因地制宜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南通实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一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在生产力较低的发展阶段,就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等生产力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就需要动态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更高层次的生产力发展需要。
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来看,每个革命阶段都是打破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会产生“创造性破坏”的影响。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会破坏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由于新质生产力在效率方面将大大超过旧的生产力,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市场主体和组织模式,就会以巨大的竞争优势战胜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无疑会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替代效应。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书记吴新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业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南通将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广阔、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的要素优势,园区平台多、民营经济占比高的活力优势,推动工业再创新的辉煌。
比如,我们从出海捕捞到造船、海工,不仅不能轻易抛弃这一传统产业,而且需不断转型升级,使这一支柱产业更加强健。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会为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更是一个连续过程,新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旧生产力的积累和经验,新生产关系的建立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旧生产关系。从这一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也将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新生效应。
我们应将科技作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南通本地的特色新兴产业,并为其服务;在取得成果后,推动高水平科技转为民用实现量产,反哺相关产业。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应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我市率先走出国门的“三军”(捕捞、建筑、缝纫大军),现已在海工、数字、新能源、矿产开发等方面崭露头角,劳动者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由此可见,发展势头领先的领域和产业并非都是科技产业,不少是因为产业模式的创新,这当中市场关系和体制机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地方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时,应寻找各自优势来科学制定政策,以避免同质化和重复建设。
我市曾提出重点发展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新材料、绿色能源、高端粮油食品等沿海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只是简单的科技问题,更应是系统工程。
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原始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前提。我们应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一方面,依法依规,稳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传统行业的低碳转型、迭代;另一方面,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通过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让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可持续发展。
比如,我们的现代海工装备、高新技术船舶等就成功完成了海洋经济的根本性蜕变。线上销售、线下创新的高端纺织、现代建筑材料的升级都使传统产业和领域焕发第二次青春。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国内的产业和企业能够与国际一流的产业和企业进行充分的高水平竞争,是确保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
规则、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政府,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体应该是企业及企业家群体。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智力来源,应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此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应充分激活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生产工具上加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使用力度,并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南通打造重要增长极,加快迈向“下一个万亿”的鲜明导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奋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助力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作者系南通市政协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