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来
明代,日本浪人和落魄武士常来骚扰沿海沿江的如皋、泰兴等地,倭寇横行,边患严重,抗倭战事不断。明嘉靖年间如泰的抗倭斗争,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国抗敌、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见证。
来犯必歼
清嘉庆《如皋县志卷十一·军政》载:“皋邑南临大江,东连巨海,固广陵东境之要害也。嘉靖以来掘港设守备专制,置烽堠”,“掘港营县东一百三十里,距海大洋五十里。东、南、北三面环海,惟西一路接如皋,为倭寇首犯要地”。
明永乐十七年(1419),望海埚一战歼灭入侵倭寇一千余人,从此倭寇的入侵有所收敛。一百年后,倭犯又起。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倭寇四十余人犯如皋县城,主簿阎士奇率兵追剿,斩贼首4人,获钦赏银五两的嘉奖。掘港场御倭指挥使张明化、备倭把总韩德贞皆因御敌不力而被判充军。
数日后,倭寇数百人自海上轮番上岸劫掠,掘港守备杨缙率兵出击,先因兵陷淤淖中而失败,后跃马抽箭射死倭寇魁首,反败为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初一,倭寇又大举侵犯江北,自如皋丁堰镇向西,必犯黄桥、泰兴。巡抚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命河南千户王良、吕雄率兵与战,中途与倭寇相遇,击毙倭寇十余人。但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王良、吕雄先后战死。
江北海防兵务副使刘景韶、游击将军邱陞立刻率兵,一战于丁堰,再战于如皋东,三战于海安,皆捷。
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初九,倭寇进逼如皋县城,江北海防兵务副使刘景韶仗剑临城督战,游击将军邱陞陈兵东门,斩贼首17级,生擒2人,杀退倭寇。邱陞又与贼战于海安镇西曹家庄,斩倭首120级。邱陞升任扬州参将。
这年五月,流窜于镇江圌山、金山的倭寇焚掠江心运粮的漕船,进犯瓜洲。这时岸上有一百多名挑盐工人(后来上奏给朝廷的文书中称他们为“脚兵”),拿起扁担、抬杠,给来犯的倭寇迎头痛击,使“倭不能当,弃刀仗逃走,被伤者颇多”。
这年七月,从江南溃逃而至的倭寇由南通再犯海安,刘景韶命人“扼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自己率兵同边将邱陞布下口袋阵,埋伏于西场。不久,倭寇果然向西场进犯,刘景韶命骑兵分两路从左右包围,又用大炮向中间猛轰,倭寇大乱,奔入仲家园。刘景韶率兵围困,经3昼夜激战,斩大酋长以下1527人,活捉15人。在这次战役前后,刘景韶驰骋于通、如、扬、淮,衣不解带3个多月,歼灭倭寇3000余人。
嘉庆《泰兴县志卷第十五》记载,刘景韶追击西逃倭寇到印庄,又到新洲、再到小麦港,“斩获三百四十有奇,诸焚溺死者又百八十有三”。新洲与泰兴的口岸隔江相望,口岸周家桥驻军奉令渡江助战,积极配合朝廷主力部队,大获全胜。此一战使泰兴免灾,好长一段时间“沿江无倭患”。
设防备战
针对泰兴无城墙,易遭倭寇荼毒一事,嘉靖三十三年署任的泰兴县令杨敷,上任伊始便立即上书请准修筑城墙。朝廷应允后下拨官银27850余两,并责令专人具体负责筑城。建成后的泰兴城墙,“凡七里有奇,其围一千三百五十有三丈,高二丈,堞五尺,壕广八丈”,城内一周还有马道,以利运兵,城外绕以濠河。
在泰兴抗倭史上,载入志书的还有一个县官叫陈继畴。万历二十五年(1597),县令陈继畴拆县署通明楼砖瓦木料用来建造腾蛟阁。“时倭复有警,虑猝至”,建阁的目的是作军事瞭望,以防倭寇入侵。他还实地考察比较当地军事设防重地,认为“王港有备则泰兴安,泰兴安则如泰瓜仪可以无恐”。经上书准奏,陈继畴将周家桥把总转驻王家港,与永生洲南北接应,遂“泰兴安”。
从泰兴往东至如皋掘港,全线做好江防、海防,随时以应倭寇来犯。刘景韶于海安镇重建土城,周六里许,水关三座,城门三座:曰镇宁,曰泰宁,曰永安。(道光《泰州志卷六·街市》)
作为战略要地的掘港场,“明初委扬州卫提督指挥一员,领军一千三百名防御”。“嘉靖三十三年,倭夷入寇,巡抚郑晓召募民兵二千,造战舰百舳,隶东西二营。寇平,减汰军籍存水陆官兵六百员。”同时,“栟茶、石港、角斜、李家堡皆有土垒”,构筑防御工事。(乾隆《如皋县志》)
英名千古
抗倭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千秋颂扬,其精神事迹永载史册。
明嘉靖三十八年,河南游击将军王良为保卫泰兴,与倭寇奋战场面壮观,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身中数刀,血染铠甲牺牲于战场。次年,道卫指挥王复乾于黄桥镇西寺桥外建祠纪念王良,祠内立王良塑像,并书阵亡将士姓名于两楹之上,泰兴百姓称其为王良祠,用以祭祀这些御倭守土殉职的将士。
邱陞为抗倭献身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缅怀他。在平倭立下殊功的西场镇,百姓念之,改称其地为“邱场”,修平倭冢、建抗倭亭、筑邱陞路以纪之。在抗战时期,如皋县在马塘(今属如东县)创办邱陞中学,以纪念抗倭名将邱陞。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户部尚书马坤撰文,立碑于长江边的狼山半腰。碑文记述嘉靖三十八年(1559)李遂(时任巡抚都御史)率领军队,在泰州、海安、如皋一带平定倭寇,平息江北倭患的历史,立碑以志。该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立于狼山山腰的四角亭内,称为“抚台平倭碑”。
抗倭名将刘景韶,文经武纬赫赫军威,他还在世的时候,百姓就供他的肖像,在扬州、泰州、宝应、海安,都建有他的生祠,深受人民爱戴。在西场仲家园大捷后,当地民众聚埋了倭寇尸骨,封土其上,称之为“平倭冢”。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如皋知县童蒙吉为其立碑冢前,碑额双鹤祥云纹饰,题“刘公平倭冢记”,碑体四周为忍冬纹饰。此碑初立西场东郊串场河边“平倭冢”前,清代移至镇后街惠民寺大殿东壁。1982年3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西场镇(今属海安市)建亭,设护栏,置碑罩,将刘公平倭冢记碑安置亭中,妥为保护,以垂久远。同时西场镇建有刘景韶平倭纪念馆,供人们观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