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琪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数字大田”里的春耕之变,报道聚焦南通数字化种田的新亮点。在南通各地的春耕备耕热潮中,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呈现出农耕新模式。
数字化技术是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助推力,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今年南通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强调“强化科技支撑和改革创新”“加快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时代在进步,农村的发展也要增加科技创新活力,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既可以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也可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发展新动能。传统的农耕模式转型升级,需要政策、人才、体系等方面的合力,让更多人不断从会种田变为“慧”种田。
数字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政府在推动数字化农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可以降低高科技农业设备的成本,提高智慧农耕技术的普及率。一方面,加大对数字化农业的财政投入,支持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系统、变量植保农机等智慧农业设施设备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专业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方式。政府和企业共同加大对数字农业的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农业领域。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技能是根本。要在培养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新农人上下大气力,拿出真招实策,为“新农人”发挥才干搭建舞台,使“禾苗”不断“拔节”,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新农人”群体。这就需要精准定位,培养具备较高数字素养、掌握数字化农业技术的涉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明晰路径,着力培养能将农业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需求导向下的教育培训体系,探索能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人才培养路径。还要创新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与我市高职院校、农业部门、涉农企业等进行对接,形成良好的融合互联机制。
数字农业发展能够持续保持活力,完善数字农耕服务体系是关键一环。政府和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智慧农耕服务体系,开展耕、种、管、收全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务,推动智慧春耕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数字平台强大的整合力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快速配置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解决农田条件不好、分散零碎等影响种植效率的难题,大大提高耕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