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停下来, 品味这杯诗的春露

□明前茶

认识一位在国企做技术工作的朋友,因为工作需要,她一年要出差150天以上。而为了消解这种随时离家的漂泊感,她必要在出差背包里放一本枕边书。今年春天,她将随身带着的新书介绍给我,这就是《云间烟火:美得窒息的唐诗》,这是一本汉英对照的唐诗诗画集,选择43位唐代诗人的作品,通过中英两种语言的韵律融合,再现了121卷唐诗的风骨流韵,翻阅它,可以洞见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想把中国之美介绍给世界”的诚挚心意。

没错,这本新书的古诗英译,就是被杨振宁盛赞为“几乎每天一个译诗的灵感”的许渊冲。年轻时,就读西南联大的他,英文翻译学习师从钱锺书,钱先生和蔼又严谨,但看了许渊冲的译稿也会评价:“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诗是不可以翻译的”,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看法。因为诗是语言这顶王冠上的明珠,独属于诗的意境、内涵以及情感价值,是很难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得确切又隽永的。而唐诗更是翻译中的难题,因为其篇幅都极为短小,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是最常见的诗体,这就让唐诗的语言更为凝练,每个字都像柱石一样不可移动。为了让唐诗英译灵活地体现出原作的韵味,许渊冲先生反复琢磨,形成了韵体译诗的独特方法。让我们有兴趣吟咏英文唐诗时,“口里也像含着一个回味无穷的青橄榄。”

不妨来赏析下这本书的首作,王维在《鹿柴》一诗中写道:“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许渊冲先生将这两句意境幽微的诗,翻译为“In gloomy forest peeps no light,But sunbeams slant on mossy ground”。他以色彩、光影在夕照下充分融合的刹那之美,描绘出一种既符合唐代诗人王维的心境,又契合英伦田园森林画风的典雅韵律,充分折射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美。

而诗词解析作家陆苏,也在此书中贡献了以当代语言来体会唐诗的尝试。比如,她将《鹿柴》一诗的最后两句解释为:“夕阳的针线穿过树枝和层层叠叠的树叶,将黄昏和斑驳的树阴、墨绿的青苔一起亮亮地缝紧。”她不是机械化地去解释唐诗的名句,而是在王维营造的悠然光影与高远意境中,放入了自己的心境与体会,她创造性地使用了“缝紧”这样迷人的动词,来连缀那些诗句的内在逻辑。再比如,很多人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经常会有困惑:既然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说,那说明禅院的四周有鸟,那么,“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说,是不是有些解释不通呢?山中鸟儿的鸣叫,在诗的尾联,为何明显被忽视了?当然,你可以解释说,这两联诗,是不同方向的空镜头,之间有蒙太奇一般的切换,但如何令这种切换毫无破绽?这就考验了解析者的古典文化功底。陆苏将它解析为:“明媚的山色留白了天光,让小鸟更加喜悦欢欣。清澈的潭水接着了云影。让遇见的人多么心旷神怡。此时此刻万物将醒未醒,安安静静,所有的声音都还在络绎赶来,就算有鸟,也是沉默着,一起聆听寺庙的钟声磬声,一声接着一声……”

她用“留白”“接着”“络绎赶来”这样的动词,反衬常建所描摹的空灵意境,带有一定的再创作成分,调性却与原作不谋而合。

为心性相通的诗人解析诗作的时候,陆苏尤为灵感迭出。例如李商隐有一首相对小众的诗,名字叫《谒山》。全诗风格奇丽,富于浪漫色彩,诗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这首诗继承了李商隐诗晦涩难懂的制谜风格。普通读者初见它时,虽可触摸到诗人无法挽留时光的怅恨之心,但又不免困惑于诗人为什么要问麻姑买沧海?沧海之外,又说到了一杯春露,情境转换之快,让人目不暇接。陆苏是这样再现这首诗的意境的,她写道:“从来就没有可以系住太阳的长绳,从来就没有人能阻止时光的流逝……都说沧海会很快变成桑田,正想着怎么开口索性向麻姑买下沧海,沧海已经变成了一杯冰冷的春露。”沧海变幻的美,不是落实到桑田这样实打实的风景上,而是变成了一杯皎洁荡漾的春露,许渊冲以“But a cup of spring dew soon turns as cold as ice.”来形容春露的空灵饱满之美,形容它醍醐灌顶的凉意。春露中既饱含着云水的变幻,又饱含着“珠有泪,玉生烟”的离情别意,它比酒更幽凉醉人,浸染着草木的芬芳气息。这里面对人生易逝、光阴变迁的感叹之情,既是李商隐的,又是解析与翻译作者的,更是读者的。李商隐酿就的春露,就这样被许渊冲和陆苏分杯斟满,倒进了读者的杯中。能品到它,何其幸运,这是快节奏时代以诗的夜露,滋润心灵的瞬间。

2024-04-2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1029.html 1 3 停下来, 品味这杯诗的春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