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阅读

用文学叙事解读上海故事

——非虚构散文集《南通人在上海》读札

□梁天明

解读上海故事的方式有多少种?

我无法掩饰读到这部非虚构散文集《南通人在上海》时的惊喜。

最近,南通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组织了我市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记者、作家编写了这本非虚构散文集《南通人在上海》,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往事历历,故人宛在,私密又广阔、真实又沧桑。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激活了沉睡的历史细节,非虚构文学叙事与上海壮阔的大都市氛围交叠,沉郁的时代感油然而生,跃然纸上。43篇文章,30多万字,用长时间的文字坚持,来做这样一件有深远意义和特殊价值却颇有难度的事情,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城市来说,还是对文化事业来说。

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又不失文化气息的都市名城,文明荣耀和现代大厦相呼应,传统历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在这座城市得到完美体现。

古今辉映,诗和远方。上海,吸引了众多南通人在此闯荡、拼搏、生存!

一、个体即历史

上海,这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给了无数人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就在这里,大约有近千名南通的骄子翘楚,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南通人在上海》用文学叙事解读南通人的上海故事。全书分为“先贤足音”“红色印记”“星耀浦江”“业界翘楚”四章,各有侧重,层层相扣,形成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这是一部需要在冷静的阅读与思考中领悟意义和价值的作品。由于全书采用非虚构写作,反映的是真人、真事,所以,真实是它的生命,真实是它的底色。

非虚构写作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写作类型,它的流行与现代的信息传播环境有关。在信息传播几乎“零障碍”的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全方位向大众展示社会的真实故事面貌。非虚构写作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个本源出发,以真实的写作内容、真诚的写作态度,建立起生活与文学之间的直接关联。本书以返璞归真的写作形式介入社会现实,以在场的故事书写,坦率的情感表达,给读者以最直击心灵的阅读体验。在“先贤足音”一章中,塑造了南通接轨上海的开路先锋张謇的光辉形象;描述了如皋乡贤沙元炳的沪上情缘;讲述了张謇之子张孝若喋血上海滩的惊心动魄事件;叙说了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世纪传奇;还有海上名媛保志宁的人生往事……一个个精彩故事呈现出独特的文学性和审美属性。这种写作体验,既体现了作家的写作内容:涵盖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当下;又体现出作家的写作姿态:非虚构解读南通人在上海的故事。

在本书中,目光所及、所思、所写,都是大时代中南通人的升降沉浮、起起落落,在日常底层的描摹中生动呈现社会时代的变动。作家们深入时代大变革中南通人的精神内心中,从具象化的上海故事图景出发,揭示出这个时代中值得深思回味的上海故事,并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微观化表达的叙事策略。或采访记录,或亲历叙述,或访谈方式,或口述历史,挖掘南通人在上海的时代记忆和社会细节。在第二章“红色印记”中,探寻中共一大会址中的南通元素;见证反袁斗士沙淦的上海足印;听到为孙中山留声的第一人沈卓吾的呐喊;缅怀长眠于龙华的卧底将军汤景延;阅读著名出版家李俊民的文采;怀念刘瑞龙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上海渊源;还有用影评书写觉醒年代银幕形象的王尘无;以及从上海出道的崇启海首任县委书记陈国权等等,作家们以各自的眼睛还原真实历史,以各自的叙述还原心灵的本真。

让沉睡的史料鲜活起来,是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最高目标。对本书的鉴赏,首先就是观察作家的历史观,用文学的方式去书写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有两位伟人说得很到位,恩格斯以为:“我们不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是我们的一切。”英国教育家史蒂芬·斯宾德形象地表达了历史的意义:“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向未来。”用这样的观念来解析《南通人在上海》,我们从中读出了鲜有的南通人的风骨,读出了在历史的大变局中人性审美的扫描。

二、记忆即叙事

读历史就是读人性。叩问历史的同时,本书试图借文学叙事实现上海故事的记忆,从而形成当下与历史、现实与过境、事实与议论之间的自由穿梭。

这样的记忆是平实的,阅读之后的感觉是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星耀浦江”记述了活跃在上海滩的15位南通籍艺术大家,有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王个簃;名门之后冒广生冒舒湮父子;迈向古典文学评论殿堂的陆侃如;上海电影圈摄影大师罗及之;国画大师尤无曲;为电影燃烧一生的人民艺术家赵丹;海派电视剧创作拓荒者黄允;影视圈的“老太君”郑毓芝;开创“伤痕文学”一代流派的卢新华等等。这批最前沿、最积极的南通艺术家在当代上海乃至中国有着耀眼的艺术成就,他们以南通人独特的感觉和思想,在上海艺术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书在描写这批艺术家时以历史事件为叙述背景,或善于从一个极小的切口处入笔,直截了当以白描刻画出人物的鲜活丰饶;或以作家特有的细腻轻盈,聚焦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层面;或将艺术家们的成就进行理性而又栩栩如生的梳理。全书在脚踏实地、细腻灵动的书写和平视真切的表现手法上,通过每一篇作品所漫漶出来的文学情怀,呼应着一个个丰盈崭新的上海故事,形成了这本书的独特标识。书中的上海印记绽放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好似一朵朵花瓣掉落在苏州河上,使对这座城市的回忆笼罩上了美丽的怀旧情怀。在怀旧的光环下,对逝去的历史展开陈述,凸显记忆之美。在情怀之下,一切过去的人和事,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还有“业界翘楚”一章,更让读者在这群真实的人物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上海印记。从朱南山到朱南孙:中医世家的百年传承;林克:大学校长中的“常青树”;袁运开:中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沙麟:激情澎湃亲历浦东开放;李大潜:“五院院士”引进“立德树人”;顾锋: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辛勤耕耘;徐旭:传承钱伟长教育思想和科学家精神……南通人在上海这座城市,将一段段的历史故事演绎得如此精彩动人,他们的奋斗、励志与上海同步成长。

以往的历史记忆侧重于“大历史”,个人的历史很少被大书特书,其实每个平凡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而本书以微观视角讲述大上海大时代浪潮下的南通人,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那些曾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被忽视、被遗忘的前尘往事,通过采访、口述、记忆等多种形式立体真实地再现于世人面前,大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体记忆,富于细节又不乏整体性。个人生活与激荡的时代风云相比,原不值一提,但回首再看,又是别样的历史温度。南通人之所以能在上海创造这样辉煌的业绩,那是南通人坚定、坚持、坚守的结果,坚定信心信念,坚持创新实践,坚守选择方向。

本书在保持非虚构文学真实性的同时,又体现了不同凡响的文化性和时代感,作家们把平淡似无波澜的南通人在上海的生活写得典雅动人、大气骋怀。在对个人记忆中完善大历史叙事,这样的历史哲思,更多了支撑南通人骨骼的钙质,南通人的赤子之心感人至深。我们可以从有血有肉的个人“小历史”中真实地感受到大时代的转折。如果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

《南通人在上海》细腻而生动地展开南通人在大上海的奋斗图景,凝聚提炼出格局宏大且思考深刻的时代主题,回响着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中国之问。

2024-04-28 ——非虚构散文集《南通人在上海》读札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1031.html 1 3 用文学叙事解读上海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