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地方高校大有所为

□吴慧鋆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新质生产力”系列论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提升南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层次提供了新机遇,我们应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践行实干担当,奋力开拓“强富美高”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以学校的人才、科研、智力等创新资源助推南通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阐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贡献。

争做理论阐释的“先行兵”。高校要聚合相关研究力量,有组织开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指导。要深入研究内涵。高校要发挥理论阵地优势,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点作出系统、科学、准确的理论阐释,阐释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区别与联系,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点、堵点、关键点是什么,以及怎么解决,增强理论辐射深度;要持续动态跟踪。保持敏锐洞察力,深入调查研究,关注、研究和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地方各条生产战线发挥南通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科学推进、统筹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冷热不均、重复建设等问题;要加强宣传普及。高校要自觉扛起理论担当,组织发动专业教师通过理论宣讲、巡讲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外举办辅导报告,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增强理论辐射广度。

深耕科学研究的“策源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原动力。要优化学科布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眼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的创新需求,开发新赛道、新领域,培育和发展生命科学、数智技术等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学科体系;要深化内涵建设。准确定位,发挥地方综合院校学科建设优势与科研优势,在基础医学、生物学、信息技术、纺织科学与应用、远洋与船舶等领域,紧扣学科内涵,强化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攻关;要强化目标导向。以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科研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关键技术核心攻关在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形成一批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要催化体制改革。破解科研管理瓶颈,强化改革赋能,在科研评价、奖励核心制度的精准度上发力,从政策和管理切入,完善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制度,形成高质量的评价导向,持续增强科技供给能力。

加速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是高校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要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地方高校要与在通企业建立项目化、常态化、清单化合作机制,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需求,找准行业领域和产业链共性问题,组织科研团队、教师深入各类科技成果展示会、洽谈会,挖掘、承接周边地区更多横向课题、科技服务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孵化,进行区域产业项目对接、企业技术服务;要深挖研发实体效能。以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实体,在新建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海安南通高端纺织品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环保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研发实体的基础上,发挥好“学校与地方面对面、学科与产业线对线、教师与企业点对点”的成果转化联动体系作用,以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流通或产业化等手段,加快专利转化,助力关键技术整体攻关;要聚合产业链能量。发挥好校地“产业链”作用,围绕南通产业创新“紫琅专项”,聚焦地方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企业生产一线具体问题,共建“行业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多元化科研攻关团队,为链上企业送技术、送服务、解难题,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全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成为人才培养的“集聚地”。劳动者是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高校要发挥好培养人才的“集聚地”作用。在学生培养方面,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育人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培养高素质、具有家国情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要营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实施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能力提质培优建设计划,强化专业指导,筑牢学生成长之基,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战化水平;要切实提高社会服务贡献度,积极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多渠道多方式提升毕业生留通率,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成为“新南通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贯彻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营造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要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职称评审改革、教师考核改革和岗位聘用分类管理改革,把知识创新、发明技术、推动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形成一支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本文为2024年南通大学新提任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学习调研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2024-05-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1697.html 1 3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地方高校大有所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