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母亲的谜语

□孙同林

乡村的孩子,大多是泡在大人的故事中长大的。我们小时候,总是盯着母亲讲故事。母亲说,我哪有那么多的故事,说个猜猜儿你们猜吧(如东人把谜语说成“猜猜儿”)。

母亲像众多农村妇女一样,虽然不识多少字,却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母亲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多少个夜晚,她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们的想象,给我们带来无穷乐趣。

母亲说谜语,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失时机。吃饭的时候,母亲说出一条谜语:“一只雀儿,飞上桌儿,你抓它尾儿,它亲你嘴儿。”我们都觉得有点稀奇古怪,简直不可思议,什么东西会飞上桌子来,你抓它它却亲你?母亲见我们答不上来,便循循善诱地启发我们。她拿起桌子上的勺子,在我们面前舀汤喝,我忽然醒悟:“是勺子。”母亲见我猜出谜语,也非常开心。

母亲谜语的谜底,大多是农村常见的物品,“一个老汉九十九,天天爬起来喝冷酒。”“一个老汉没多高,浑身挂满弯镰刀。”“东边挂挂西边挂,哪个猜到叫我三大大。”这类谜语,母亲还有很多很多。母亲的谜语,念起来抑扬顿挫、平仄押韵,而且谜底非常吻合、形象。

至今还记得,有一天,母亲叫我扫地,当我拿起笤帚的时候,她给我说了一个谜语:“一个老汉八十八,天天起来地下擦。”我一时猜不出,母亲说:“你好好扫地就知道了。”我一下意识到是笤帚,便与母亲会心地笑起来。

“大姐在树上叫,二姐吓一跳,三姐拿棒打,四姐拿灯照。”这可以作为母亲谜语的代表作,通篇是乡言村语,而且言简意赅,很直观地道出乡间四种昆虫:叫的是知了,跳的是蚂蚱,拿棒的是螳螂,照亮的是萤火虫。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这些昆虫并不陌生,我们深为谜语的形象化感叹,猜到时更是兴奋不已。

我觉得母亲真不简单,是一位高明的诗人,把乡间最普通最寻常的东西都罩上了诗意。

“要开花,不开花,开起花来一屋子装不下。”这是母亲在一个晚上说给我的谜语。她一边用火柴点灯,一边说。我当然一下子就猜出是灯光。母亲就是这样,用一个个谜语,吸引我不断寻求新知识,用一束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

记得有一次,母亲给我们兄弟姐妹说了一个谜语:“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母亲在说这个谜语的时候,不像平时一样嬉笑,而是一脸严肃。母亲没有等我们去猜想,就拿出一个大蒜,演示给我们看。还真是,大蒜的中间是一个圆柱子,七八个蒜瓣紧紧地围在四周。蒜瓣在母亲的手中被掰开,外面的蒜衣破了。母亲说:看到了吗,弟兄们分开了,有什么变化啊?我们说:“蒜皮破了。”母亲看看大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一家人就跟这大蒜一样,只有一心团结,互相关心,才能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一经破了,家也就没了。母亲就是这样,将生活的哲理寓于通俗的谜语里,让我们从中参悟,警醒。母亲的谜语,至今品味起来,仍能咂出特殊的味道。

我们在母亲的谜语里成长,在母亲的谜语里明理。母亲虽然因病早逝,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可以炫耀的物质财富,但她和蔼谦逊的为人,勤劳节俭的人品,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2024-05-14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2743.html 1 3 母亲的谜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