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18日,参加“发现江苏·一起触摸非遗的脉动”系列活动的20余位外籍友人走进海安,在青墩遗址博物馆、泛书房非遗工坊、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鑫缘茧丝绸集团等文化场所,感受江海大地特色文化、体验非遗技艺独特魅力,增进对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的了解。
近年来,南通持续放大江海优势,高起点、大手笔建设江苏开放门户,已与17个国家的28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聚集3800多家外资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500.3亿元,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55.5%。海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掘于这里的青墩文化是江淮东部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海安花鼓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是触摸江苏非遗脉动的重要载体。
海安市委书记谭真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海安将更加注重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努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用心呵护历史遗存
面朝大海,韶光照野。海安的先人在此农耕、渔猎、纺织、饲养、制陶,萌发江海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在青墩遗址博物馆,看到5000多年前青墩人生活的场景,外籍友人十分感慨。来自刚果(布)的李党对青墩先民们择一处而居的生活很感兴趣,他说:“我们的先人过着游牧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海安不断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并将零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文化脉络。青墩遗址自1973年被发现后,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2006年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5月18日,青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全面展示和解读。2023年,海安对韩公馆进行修缮并重新对外开放。还有平倭冢记碑、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等一批历史遗存得到保护。
英国的麦克劳德来中国已经14年,他的妻子杰奎琳两年前也来到中国南京。这次,夫妇俩一同来到海安,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海安非遗馆陈列的罗汉龙、勾针衣、红木雕刻、剪纸等传统艺术品让他们深深震撼和着迷。
2020年,江苏省慧源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贲友兰创办泛书房非遗工坊,呈现刺绣、竹编、剪纸、印染、中医、灯彩、葫芦画等百余种品类的非遗文创,通过手作大赛等形式,让大家在美好体验中铭记海安故事。海安教师朱兴明每月都到非遗工坊参加灯谜沙龙,在非遗传承人钱舜华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很快学会了灯谜创作,时有作品发表于专业谜刊,还从学员变为老师,在非遗工坊主持了多场谜会。
文明互鉴融通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2024年“发现江苏·一起触摸非遗的脉动”活动启动仪式上,海安非遗传承人唐虎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不到两分钟烙下了“发现江苏”四个字。外籍友人也兴奋地画起香蕉、苹果,体验了一把在葫芦上作画的乐趣。
“左手持鼓,右手拿棒,敲一下,再把腰扭起来!”海安花鼓非遗传承人杨波余、吉佳红现场示范,台上台下的外国友人手拿花鼓跟着学了起来。来自亚美尼亚的钱来走上舞台,与老师面对面跳了起来。她说:“我们国家的传统舞蹈有活泼的节奏和优美的编排,这一点与海安花鼓舞很像。一边跳,一边敲,真是‘鼓舞’人心,让我感受到文化无国界的快乐。”
近年来,海安通过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国际文化与海安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海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10月23日,中国·海安“一带一路”523丝路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中白丹青丝路情”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在523文化产业园开展。
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吴田玉美术馆坐落于523文化产业园,该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悦式水墨”创导人、海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吴田玉独资创建。来自委内瑞拉的罗纳德是专业视觉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师,他与妻子戴娟在南通定居了8年。参观了吴田玉美术馆后,他说,海安文化让人惊艳,吴田玉作品的细节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523文化产业园创建于2009年,是南通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园几乎每年都有大型活动。2020年,523“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此揭牌,至今已与5个国家开展文化合作,交流人数达到5000人次。
文化经济激情共舞
在鑫缘集团的丝绸展示中心内,精美的绫罗绸缎、精致的丝绸画、醇香的雄蚕蛾酒、黑科技美白面膜等文化类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首创的“生物型接骨空心螺钉”由天然蚕丝制作而成,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的“骨固定”,可被人体自然吸收,使患者免受二次手术的伤痛。产品目前已经进入大规模注册临床阶段。
“丝绸有着美丽的颜色、高贵的气质,我喜欢丝绸封面的书,还有丝绸制成的衣服,更惊讶于它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来自法国的马丁说。作为南通老字号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一缕丝”做出大文章,创新开发丝绸文创产品、丝绸装修材料等,不断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2023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9.5亿元。
经过3小时的炖煮,早上7点20分,海安南莫镇沙岗猪头肉出锅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店主徐正江说,他制作卤味猪头肉用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老卤汁配方,加入了28种中草药,还在汤中加了一只草鸡一起煮,增其鲜味。沙岗猪头肉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图千人吃一次,只谋一人吃千次,烧制出让人百吃不厌的猪头肉才是我们这个店的生存之道。”传承人徐正江说,父辈做的猪头肉只是方圆几十里有名,他借助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在网上卖到新疆、广东、深圳等地,年销售额在260万元左右。
海安立足当下文旅消费新特点新需求,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系统谋划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放大花鼓、扎染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效应,设立的青墩文化艺术节、河豚节、523文化艺术节、梨花节等已经成为招商引资的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赵勇进 本报通讯员 徐蓓 李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