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十年前的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他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今年春节,很多中国文化元素飞入千家万户,也飞出国门,出现在国外的街头巷尾。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深刻认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坚持胸怀天下,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历经漫漫时间长河而愈发灿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懂得接纳四海智慧,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兼收并蓄,创新升华。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可以看到:汉朝举全国之力打通“丝绸之路”,开启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宋朝主动放弃“天朝上国”的高姿态,积极与周边各国开展互惠外交;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打通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中国朋友圈……从戊戌变法的大胆尝试到新文化运动的解放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对外来文化尊重、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孕育出一个又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世界因开放而繁荣。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一直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而努力。2023年12月,中国积极举办“良渚论坛”,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变为实际行动。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中国一贯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凝心聚力,积极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兼收并蓄,要有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真正学习并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追本溯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保持文化清醒。立足中国实践、用好中国智慧,明其将往,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开放包容,要有对外来文明的基本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面对外来文化,要摒弃全盘否认的文化复古主义和盲目照搬全盘西化论的两种错误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增添文化底蕴,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传递中国声音。展望未来,中国将一直致力于共创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流环境,推动构建更加和谐美丽的世界。
(作者单位:海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