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五年多来,我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是南通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我们要驰而不息拼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更加创造性开展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南通该如何向高而攀、向新而进、抢滩长三角新增长极?答案是,“破圈”“建群”,拼抢先机,积极主动对接好上海、苏南的产业项目,让更多上海、苏南“科技之花”在南通结出“产业之果”。然而,上海、苏南的产业、项目、科技、人才等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发觉迟了、动作慢了或工作不到位,让别人捷足先登了,等待我们的只有遗憾。现实中,许多领先者通过抢占先机赢得全局或未来胜利的案例,不胜枚举。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一体化发展一直在加速。在此过程中,如何“破圈”“建群”,形成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周边的浙江省平湖市已经形成“五成游客来自上海,六成农产品供应上海,七成高层次人才来自上海,八成工业产品中转上海,九成招商引资项目来自上海”的“56789”现象。平湖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大城市功能疏解,拉长板、补短板,携手发展“都市圈经济”的做法值得借鉴。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天然禀赋,属于“上海1小时通勤圈”,经济总量已达万亿级,产业基础、发展空间、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明显,完全可以成为上海、苏南的产业协同基地,长三角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首选地,更好助力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我们策应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积极倡议在长江口的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域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区,已经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准。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先机,全力做好这篇大文章,更高水平接轨上海、融入苏南,优化体制机制,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同城同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提升创新、产业、交通、城市“四大能级”,促进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跃升,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南通,使长三角一体化在江海大地展现更加灿烂的现实图景。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不可能囿于一隅、限于一业或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系统化、立体化、全局化思维,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眼前与未来、单打独斗与协同作战的关系。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不是一时的体力,而是长远的心力。拼经济,拼的是实干技能,企业是主体。一个城市的振兴,一定要融入区域大格局中才能得以实现。区域协同就是要共同发展,做共赢多赢的事,从“相加”走向“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