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安籍著名扬州评话艺术家余少春先生(1894—1945)诞辰130周年,不由得想起他独具里下河风格的余派传奇评话《清风闸》(又名《皮五辣子》)。
我在童年时代就喜欢听余又春的扬州评话《清风闸》,余又春乃余少春之子,评话表演艺术深得其父真传。印象中的他在说书时不仅仅是声如洪钟、抑扬顿挫,而且表情丰富,能通过面部肌肉的颤动表现书中人物的一副“丑”相。据说其父余少春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独创了一种听起来嘶哑浑浊的“辣腔”(亦称“烧酒腔”),并佐之以令人忍俊不禁的“辣形”,一声断喝之后,眼珠能快速转动,这些表演特技都被余又春加以承传并灵活运用,把书中人物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使扬州评话在听众心目中既是“听”的艺术,又是“视”的艺术。
余少春的大部分说书技巧来自两个人的启发:一位是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明末清初著名说书艺术家柳敬亭,另一位则是清代咸丰年间扬州评话艺人龚午亭。说起龚午亭,余少春是他的第三代正宗传人,而龚午亭又是师承乾嘉时期的市井作家兼评话艺人浦琳。余氏严格遵循龚午亭“别出己意演之”的表演秘诀,让既无赖撒泼又行侠仗义,既厚颜赖脸又死要面子的皮五辣子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更趋丰满和生动。
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浦琳因不满“各说部皆人熟闻,乃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撰为《清风闸》故事”。浦琳自创自演《清风闸》后立即风靡坊间,涌现出季玉山、龚午亭等一批驰誉书坛的说书名家。清末至民国年间,说扬州评话《清风闸》的好手先后有张捷三、蓝松堂、程月秋、仲松岩、余少春。余少春在前辈说书艺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把扬州评话《清风闸》打造得炉火纯青。
在余少春出道之前,《清风闸》作为白话长篇公案小说已经流传了两三百年,改编为扬州评话话本的杰作后又与原公案小说并行于世。主人公皮五辣子是流传于江淮地区,可谓家喻户晓的传奇式市井小混混,书中称为“精皮光棍”。此人处处吃白食,占小便宜,又好赌,有着小无赖与义气兼具的复杂性格,他机智幽默、嫉恶如仇,最终时来运转,迎来暴富,成为家产殷实、广交权贵、富甲一方的财主。这部评话之所以能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得力于对众多“接地气”的夫妻、父子、母女、街坊邻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细致入微的刻画,对市民阶层世情风貌的全方位展示。这部书侧面反映了当时扬州市井生活的面貌,显然是建立在相当深厚的市民生活基础之上的。皮五辣子的种种活动拉扯出各行各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我想在金庸小说《鹿鼎记》诞生后,皮五辣子恐怕是唯一能与韦小宝媲美的文学艺术形象了,他俩同样是由小市民子弟发迹后飞黄腾达的艺术典型。
吾生也晚,不能亲见余少春先生表演扬州评话《清风闸》的精彩场面,但其哲嗣余又春那不俗的舞台表现,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的《清风闸》评话中描述市井三十六行的连珠妙语,总能让书场的上座率经久不衰。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海安老镇上有个热闹的书场,余又春出场一个多月。那时候祖母特别爱听扬州评话,每晚七点钟她总是带着我准时来到中大街书场。记得余氏说书一般是一人一椅,桌上道具仅一扇一抚尺,过程中亦偶有二人对白或说中夹唱,以地道的扬州方言将精彩的民间故事娓娓道来,再辅以细腻传神的肢体语言,着意刻画人物性格。整部书乍听捧哏逗趣,不时引人发笑,但笑过后细细一回味,又会为书中市井人物的凄凉命运感到心酸,甚至会流下同情之泪。
扬州评话以极富表现力的扬州方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其表演基本功首先体现在发音吐字纯正,余氏《清风闸》发音厚重,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还讲究“一人多角”,说书者除了以扬州方言为主体表达方式,还熟练掌握了多种其他方言,俗称“码头话”,以满足不同的角色需要;另外还善于以或粗或细、或脆或哑的不同声调,一开口就让听众明白是哪个人物开腔了;必要时又辅以拟声口技,如抬轿子时的“叽嘎叽嘎”声、走路时的“踢踏踢踏”声、东西坠落时的“噗通”声,乃至刮风下雨打雷声等等,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辅助动作方面,丰富夸张的表情除了表现一般的喜怒哀乐,还熟练运用严肃、机灵、呆板、焦躁等来表现人物心态,用轮目、眯眼、咧口、瘪嘴等五官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特征。配合手势动作的眼神是用目光引导听众对手势动作引起注意,如表演人物的出拳时,把原先朝向听众的目光转向右手的握拳,继而目光随右拳向前移,以表现其出拳时的动态,称之为“手到眼到”。另外诸如“指尖上放炮,胳肢窝里跑马”等评话艺人的必修课,都在余氏《清风闸》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余氏评话《清风闸》“以人串书,一线到底”的结构使整部书说下来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无论是生活广度的拓展还是环境气氛的渲染,都能在语言技巧和演示动作中充分展现,让听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余氏说书讲究的是努力把书说“活”,让听众在感动的同时产生内心的共鸣,正如黄宗羲《柳敬亭传》所说,柳敬亭说书让人感到“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余氏也善于继承前辈说书精华,巧妙地营造浓郁的地方色彩。《清风闸》中有许多具有江淮地方特色乃至扬州市民习俗的细节,包括娶亲、出殡、开张,或是吃重阳糕、喝腊八粥、送灶、守岁、上灯等等,对这些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这就在生动曲折的人物故事中植入了广阔的风俗人情画卷,更有助于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汪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