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祥
余光茂(1916—1998),江西崇义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入党。他参加过长征,后任团长、师长等职,参加过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季玲(1919—1982),如皋人,家住东门双圈门,1939年入党,1944年调入新四军,历任区委书记、县委敌工部长、营教导员等职。1955年转业后,任宁波卫生专科学校校长、上海市长宁区纪委副书记等职。
余光茂、季玲是一对清廉的红色伉俪。
季玲原名季林贞,小时依靠大伯父季仰韩的帮助得以在如皋城安家,先后就读于如城中心小学、如皋县中。她在学生时代就有着高远的志向,《如皋县中第十四届同学录》刊有她的一首诗作《同学们的心》:同学!你的心如明月的光明。我愿你用光明的心,去改造黑暗的社会……
她与余光茂的相遇相知相爱,正是她追求光明社会的实践步履。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俩都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清正廉洁。
1942年,余光茂时为东台县委委员,季玲时为东台县委敌工部长。两人在工作中频繁接触,产生爱情的火花。1943年,经组织批准,两人举办了一场朴素而又仓促的婚礼。那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既过元宵节,又庆祝结婚,于是下午三点开饭,桌上只有四个菜:红烧肉、炒韭菜、青菜、豆腐。即便如此简餐,他俩还未吃完,就有敌人发动了突然袭击。余光茂急率部集合迎敌,季玲赶往县委送去情报。
朴素生存、清廉生活,成为余家常态。朝鲜战争爆发后,余光茂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军副参谋长。余光茂走时时间紧迫,头戴单军帽、身穿薄棉衣、脚套单胶鞋,连一件御寒的厚衣服都没准备。余光茂在长津湖区域作战,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度。恰巧家中孩子生病,需要药费,余家又一向清廉,季玲实在拿不出钱买毛线给丈夫织一件毛衣。无奈之下,她向外甥曹坚借了一件厚毛衣,寄去朝鲜战场。
20世纪60年代时,余光茂为军长,驻军湖州。他与季玲召开家庭会议,杜绝五个子女享受干部家属的特殊待遇,对孩子们约法多章:进城不坐父亲专用车,自己排队坐卡车;进出大门,主动出示证件,不许自报家门:不吃首长小灶,自己吃机关中灶;看戏、看电影只能坐在家属区内;理发、洗澡要排队,等等。
对待家中晚辈,余光茂、季玲既严格,也关爱。
季婉芬时为大专生,忽患重病,需要治疗,找到姨母季玲。季玲将她接去湖州二十军九八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她康复,医药费98元,那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季婉芬提出大专生可以享受公费医疗,打算全额报销。余光茂爽朗又坚决地表态:“我出,现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不要增加国家负担,要记住这一点。”
1984年,余光茂离休,从安徽省军区回上海休养。临行前,他请营房处长将家中家具一一清点。退回公房时,他亲手将清单交给部队送行人员。彼时,他的女婿、女儿无房可住,曾向他求援,希望先借一套军区公房,待到日后单位分房,即时退还。余光茂一口回绝:“部队的住房不能外借,我走后必须立即交还住房!”
余光茂夫妇真可谓:两颗红心喜结缘,一股清风拂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