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紫琅茶座

藥与药:君臣佐使各尽职

□李新勇

早几年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风乐桃花》,标题中的“乐”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作快乐的“乐”,也可以读作音乐的“乐”。小说主人公李风乐的父亲本就不打算让自己的儿子的名字有固定的读音,要是不成器,谐音“疯了”;要是成器,就是风中的音乐。可见“乐”字不仅在古代是个有趣的汉字,在现代也一样有趣。

“乐”字的繁体字“樂”一样是个多音字。表示喜欢、快乐的时候读lè,表示音乐、乐府和姓氏等读yu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时候读yào,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的时候读lào。我从当年读初中的时候至今,搞不清楚“清平乐”中的“乐”该读yuè还是lè,似乎两个都可以,可按照自己的心情来选择,高兴就读lè、更加高兴就读yuè;也可以分单双号,今天读yuè、明天读lè,让每一个日子都欢天喜地、笑脸盈盈。

当“樂”加上草字头,就成了中草药的“藥”字,其简体字为“药”。

“药”与“藥”长得不一样,但“药”是“藥”的正体字,也是其简化字。在内地图书中,用“药”之后,“藥”便雪藏归隐。其实从造字的角度仔细琢磨,“药”和“藥”都挺有意思。

“藥”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说文·艸部》:“藥,治病草。从艸,樂声。”

“藥”的本义是能够治病的植物,泛指一切可治病之物。《周礼·天官·疾医》中说:“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史记·三皇本纪》说“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急就篇注》:“草木、金石、鸟兽、虫鱼之类,堪愈疾者,总名为药。”

这是一个从前因到后果都逻辑完整的汉字。我国古代盛行中医,一个人一旦生了病,经自己或者医生判准病症之后,对症服用一些草药,就能恢复健康;只要身体健康,身心自然就快乐了。其流程可简化为:病→草药→健康→快乐。

草字头底下的这个“樂”,也可视为音乐。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五音疗疾”的记载。《左传》中说,音乐就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中,任盈盈为令狐冲弹奏了一曲《清心普善咒》,这曲子“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令狐冲便在这乐曲中渐渐酣睡去,不仅睡着了,还舒舒服服做起了美梦,梦中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师娘的怀抱之中。这段虽是金大侠笔下的小说情节,却也说明,音乐是有药用功效的。

在古代,为人治病之物,既可以是草药,也可以是音乐。或草药与音乐同时施用;或先予草药,若草药效果不明显,便需要心理调理和抚慰;或先用音乐调理,如果收效甚微,何妨再启用人参、大黄、淫羊藿。这种内外兼治、互为佐使的思想,被现代人普遍接受。这种因果逻辑关系,换成数学算式就是:艸+樂=健康快乐。

而“药”的造型,谓之“上形下声的形声字”是比较勉强的,更多是会意。《说文解字》中没有这个字,《广韵》解释为“药,白芷叶”,意思是前面指治病的草的总和的“藥”跟专指白芷叶的“药”是不能画等号的。后来人们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将“藥”简化为“药”。

“艹”底下一个“约”字,似乎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旦生了病或受了伤,便可以与“药”这种东西来一场约会,至于约会的结果或者治疗的结果有效无效,是使人重新获得健康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只有天知道。其数学表现形式为艸+约=?,此处“?”意味着答案千奇百怪,或者根本没有答案,或者根本不需要答案。此字出现于春秋时期,看来庸医滥药自古有之。

这个“药”字底下的“约”字,也可理解为有节制、有度,不可滥用。是药三分毒,必须用得恰到好处,用最少的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获得健康,体现出快刀斩乱麻的效率原则。从这个角度说,“药”字颇具现代精神和西医特色。

中华药物的开创者,当是神农氏。神农不是一个人,而是七代世袭的部落首领。其中一位在位一百二十年,他遍尝百草,开创了药学。作为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编写者并非神农本人,而是后世若干人断断续续、持之以恒对零零散散、口口相传的药学知识记录、补充、完善而成。跟《内经》假托“黄帝”之名编写的一样,《本草经》也假托了“神农”之名。

有了药之后,还应该有“事药”的人,也就是医生。西周春秋之前,没有专门的医生,巫和医身份重合,称为巫医。这种人的地位是很高的,算得上部落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晓天文、懂地理、知人事。他们表面上通过跳大神求助于鬼神,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精神支持和健康暗示,同时又辨证施药。要是治不好,就把责任推脱给命,说患者命数已到,鬼神已爱莫能助;治好了,他们就归功于自己法力无边。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滴水不漏。

春秋之后,巫师和医生分家,巫师的主要职责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保证健康。但这种分家一直不彻底,到如今在一些边远地区,还有巫和医重合的特别人群。比如前几年据传有巫医徒手拔出臼齿,将病人的眼球移出来治疗又重新安装进去并正常使用,不知道那巫医真有此等神奇的法力,还是某些相关人员压根就是受过巫医好处的托儿。

《神农本草经》不仅记录了药物的药性,还对药方的配伍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理论。所谓君臣佐使,仿照朝堂上君主、臣僚(文武官员)、僚佐(辅助别人的人)、使者(奉命办事的人)四种人来安排药物,这就是配伍:君药居于处方之首、不可或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症,佐药治疗与主病相关联的次要病症或减轻其他药物的毒副作用,使药则引导药物到达病灶和调和诸药。一剂处方,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和优化组合原则,每一种药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缺一不可。

从书法的角度看,“藥”字有枝有叶有茎秆,也有花朵和果实,生机勃勃,富有生长的茂盛态势,写出来好看;而“药”明显没有这些特征,最后两笔如果处理不好,险象环生。犹如上面支起一口大锅,下面支锅的石头必须大小均匀,或大或小都可能带来麻烦:太大则影响烧火,太小则大锅随时可能倾覆。因此除了颜真卿、赵孟頫、苏轼这三位,历来的书法家(写草书时除外)大多择繁弃简,用根、茎、叶、果齐全的“藥”字,为“藥”字的生命延续,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2024-07-0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8223.html 1 3 藥与药:君臣佐使各尽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