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
张华的随笔新作《幸福的尺度》里的文章我读过不少,是在张华自己的公号“五点出发”中。张华的公号一直很活跃,经常是一早醒来,微信里“五点出发”就跳了出来。公号是不是经常更新原因很多。就张华来说,与年轻人熟悉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有关,但更与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有关。他好像在不停地记录和思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真的做到了。关注过“五点出发”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张华就是这样一个勤于思想、善于思想的人。
如果要对“五点出发”的公号文作一个概括的话,可以称之为思想的轨迹,这也是这本随笔集内容上的特色。
人人都在生活,但不是人人都在思想,更不是人人都在记录自己的思想,用思想为自己的生命留痕,为自己塑形。我们天天都在动脑子,但这并不能说我们天天都在思想。所谓思想一定是有目的的,一定是自觉的和专注的,它是我们的一种特别的行为。我们天天都在考虑问题,但是我们并不是都把这些问题上升为思想,把它从“考虑”中提升出来,把它们对象化,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内容。而一旦如此,它就成为一个自满自足的议题,会有它的缘起,它的发展,它的推理与结论。我们会调动此前的积累,获得充足的证据,使其牢固;我们会引入与此相同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使其独特;或者,借助其他理性的力量,进行拓展,使其深入。一个习惯思想的人会使这些变成日常生活,更准确地说,他总是会让自己的思想伴随自己的生活,或者,总会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将其纳入思想的程序,复盘、假设、类比、论证、推演,享受思维的乐趣。因此,与专业的思想家哲学家不同,张华是日常生活的思想者。他很少从个人生活之外去寻找论题,他思想的对象就是他的生活。遇到的事,碰到的人,时令与节候,读书与休闲,故乡与远方,历史与现实,甚至做一回体检,打一次扑克……什么都能引发思想,什么都可以启发他人生的感悟,成为他思想的对象。所以,读过《幸福的尺度》,我们就知道了张华,或者说,它就是张华。思想是张华的直接现实。
如果这样定性《幸福的尺度》,只不过指出了它与张华生活的关系,却未能见出这本书的力量,当然,也就未能体味到张华思想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实践。而这也许是这本随笔集最大的亮点。将思想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特别是将思想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确实是它的长处。张华的文章就是他的实践,他的实践就是他的文章,这大概不多见吧?
一个思想型的实践者在实践中总能体现出思想的光辉,又总能在思想成果中体现实践的分量。所以,我要再次强调,我们不能从一个作家身份,一个随笔作者的身份上去阅读《幸福的尺度》,而要从一个社会实践者、实验者、探索者的角度去阅读它。这样,它就不仅是一本随笔、一本思想的记录,而是一个社会实践者的田野笔记。
仔细阅读《幸福的尺度》,会发现两个关键词,也是高频词,那就是张謇和新疆。这是张华这几年着力思考的对象,也是他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用力甚勤、收获最多的领域。张华基层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张謇的故乡江苏海门常乐镇,这让张华对这位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有了深入的了解。短短几年,张华举全镇之力建成了国内理念新、布局美、展品全的张謇纪念馆。正是这一过程使张华成了一名年轻的张謇研究专家,出版了专著《一个伟大的背影》。如果说张华的张謇研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他对张謇当代意义的充分认识,并有意识地在工作实践中发扬光大。在他看来,张謇并没有远去,因为张謇虽然是从传统走出来的,但都是开天辟地“第一”的事业。他的事业几乎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社会保障等广泛的现代社会领域,给传统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活转型创立规矩,模范成型,其影响之大已经到了让我们身处其中而习焉不察的地步。所以,与其说张謇开创的是事业,不如说他创造的是生活,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张华主张科学地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他对张謇的事业作了仔细的梳理与分析,对张謇在各个领域的实践与主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张謇的许多“先进的理念,即使放在当下,仍然可圈可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张謇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责任意识、勤勉品格、坚强意志等”都是具体而现实的课题。
如果说张华在海门工作期间对如何在现实层面传承张謇企业家精神还处在萌芽阶段的话,那么他的九年援疆,终于将这一理念落地生根。我特别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的第六辑《他乡的故乡》,这是张华援疆工作的感悟,也是他援疆期间情感的结晶,更是他人生不可重复的历练的记录。他说道:“到了新疆,才知道什么叫边境、民族、文化、宗教、团结,什么叫朴实无华、一望无际、大漠孤烟、大美无言。”他这样感慨:“来到新疆,是我这辈子最正确、明智、成功的选择。人生有两条路:一条叫经历,一条叫心历。有心历的人,才明白快感和幸福的不同,欲望和需求的差异,才能看到那个一直存在,但不曾真正看到的世界。”而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读懂张謇,是张华思想的升华。作家周桐淦先生考察南通援疆工作时采访了张华,在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里这样写道:“张华在领悟张謇先生关于‘父教育,母实业’的社会发展思想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张謇说:‘惟是国所以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张华认为,‘父教育’与‘母实业’不是先后关系,不是递进关系,而是父母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至亲至密关系,教育可以改良实业,实业可以辅助教育。用张謇先生的话说,‘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为国家培育英才。”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张华就是一位活脱脱当代实践版的张謇。张华对伊宁振兴教育、发展实业的思考与实践,脱胎于张謇在南通的实践,又融进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鲜活理念,冷静、客观、务实,既有宏观思考,又有辩证分析。”在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方略的指导下,这样的理念与实践在伊宁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伊宁,张华和团队以及各行各业的援疆工作者将理想播撒在那片土地上,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推动了伊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创了许多的“伊宁第一”。在我看来,说《幸福的尺度》是本随笔集真是说小了,张华是一个将文章写在大地上的人。
我经常向朋友和学生推荐“文章立身”这四个字,我不是说要像古代那样用文章博取功名,而是以文章的态度、文章的理念去安排人生。生活的过程就是在写文章,人的一生就是一篇大文章。这样的大文章又是由人生不同阶段的小文章构成的。看了张华的《幸福的尺度》,我又一次想到了这四个字。当一个人的生活实践风骨精劲、元气丰沛时,他纸上的文章一定会自然洒脱、坚实饱满、触处生春。
谁谓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