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江海回声

□陈建吾

陈国藩同志,原名陈志承,生于1908年2月,原南通县双楼乡人。1924年前后考入原通州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接触到革命组织“晨光社”的成员,是当时有机会读到《新青年》《向导》和《中国青年》等秘密刊物的少数人之一。

在进步思想影响下,陈国藩积极投身革命洪流。1925年他与刘瑞龙等同学来到南通县西部的平潮、刘桥和白蒲等地,从事反帝反封建宣传,号召当地民众与地主斗争。

1926年他们又来到南通县东南部的小海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在小海,他们积极组织农会,公开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要求减租减息和荒年免租保田,为贫苦农民争取利益。

其间,陈国藩与袁锡龄、刘瑞龙等同学以及南通中学的顾民元(刘瑞龙表弟)等,在恽代英及其弟恽子强的帮助下,筹办成立了南通革命青年社。

1927年9月,刘瑞龙、袁锡龄和陈国藩等同学光荣入党,同时,通州师范党支部和团支部也宣告成立,刘瑞龙首任党支部书记,袁锡龄首任团支部书记。

南通革命青年社主要活动地点位于通城长桥以南旧称“南门”的一带,其中一个重要落脚点为一户熊姓人家,而熊家有个女儿,正是陈国藩的未婚女友。后来她得知了陈国藩牺牲的消息,终身未嫁。

陈国藩、刘瑞龙、顾民元等一众革命骨干,在青年社的基础上,又将革命活动扩大到唐闸棉纺厂一带。他们利用周末、寒暑假和课余时间,举办工人夜校、帮助组织工会、指导开展工人运动,积极为工人争取加薪并谋求各种福利。后因受到厂方阻挠,夜校被迫转移到城西白龙庙小学继续开展教学与革命活动。

陈国藩既是夜校的重要组织者,也是主要教员。同志们积极利用夜校形式,总结工运经验,分析革命形势,宣传先进思想,散发红色传单,教唱进步歌曲。

1928年6月,南通县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破坏,形势变得错综复杂。为应对白色恐怖,陈国藩与刘瑞龙两位同志常躲藏在乡下,就住在我家里。每当这时,我太公就安排刘同志与二儿子陈国彬合睡一床,小儿子陈国藩则睡临时搭起的简易床铺。

我太公名叫陈汝春,陈国彬是我祖父,陈国藩是叔祖父。陈汝春和陈国彬父子为私塾蒙师,且均具进步倾向。而我家开设私塾蒙馆,家境宽裕,在当地也有些影响力;人来人往,又便于掩人耳目。在乡下躲难期间,陈、刘二同志并未全然赋闲,而是积极为当地养牛户奔走斡旋,并指导大家进行抗捐抗税斗争,从而成功为他们免除了牛捐。

南通县委机关遭严重破坏后,江苏省委指派陈国藩担任南通县代理县委书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但因叛徒出卖,陈国藩被捕入狱,后经通州师范全力营救,加上一熊姓警官挺身担保而获释。

出狱后,陈国藩转身前往上海寻找组织(因形势需要,当时江苏省委暂时设在上海),被临时安排在上海浦江中学读书,并以学生身份为掩护,与刘瑞龙等同志秘密筹建武装力量,策划购买枪支弹药,从上海十六铺运往南通青龙港,再转运至南通东部的东社等地。

随后,陈国藩也被指派到南通通东地区开展工作。在东社、余西一带,他根据上级指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农民运动上来,在农村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宣传武装革命,又参与组建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其间,陈国藩担任南通县县委委员、红十四军二师二大队政治指导员。他与通东地区特委委员、红军游击队队长陈宗恒并肩作战,在物质条件艰苦的通东地区坚持开展农村武装斗争,被红十四军的同志们亲切称为“二陈”。

1930年10月17日,陈国藩领导的通东地区武装政权相关人员在东社跑灶庙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因事前走漏了风声,与会同志遭敌人伏击。在突围中,陈国藩腰部中弹倒地,战友发现后,立即将他背起撤退,但终因失血过多,加上凫水渡河,伤口感染,壮烈牺牲。

2024-07-18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9068.html 1 3 江海回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