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民间写真

乡里的供销社 村里的代销点

□赵宏建

我是1973年出生在当时的如皋县石庄区石北公社13大队——唐埠村的。现如今,走过了50多年的人生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大发展。商场、超市、专卖店、集贸市场……今天,我们可以在成千上万的店铺购买衣食所需,在手机上手指动动,想要的东西就可以被送上门。

然而,你是否能够想象,曾经有一个时代,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由一个“商家”包揽、统购统销呢?这个“商家”就是供销合作社,俗称“供销社”。供销社是事业单位,在那个年代能进供销社上班,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哪怕有亲戚朋友在那里上班也是很好的。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在很多地方,乡里的供销社、村里的代销点是当地唯一的“购物天堂”。

现在我从小镇回唐埠老家,总会经过石北供销社的一排过去的营业用房。后面两排的仓库、办公生活用房已经破旧不堪。我的第一件拉链衫就是在石北供销社服装柜买的,还记得当时颜色不喜欢,找人去换了一件。

供销社三尺柜台内,摆着各类商品,可以说什么都卖。在大人眼里,这里有生产用的农具、种子、化肥,有生活必需的油、盐、酱、醋、茶;在孩子眼里,这里有诱人的新衣服、玩具、糖果、小人书……供销社像魔术师手里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焦港河在我家前面不远,还记得乡供销社在我们村赵庄大桥下建了十几间房子作为门市部,里面农村要用的物资一应俱全。焦港岸上有林场,夏天我们在树林里捡蝉壳、挖野芋头(可以制作中药),然后卖到供销社,再在供销社买书买文具。

当时许多东西都限量供应,要凭票购买。有一次,我的一位远房伯伯一个人在供销社排队买米,却发现自己只带了米票,忘了带盛米的口袋。如果回家去拿口袋,回来后米就卖完了。这个伯伯急得抓耳挠腮,死活占着柜台不肯走。后来,售货员急中生智,让他脱下裤子,绑住裤脚,用裤筒当“口袋”装米。

“一手买,一手卖”催生了换购,农民用自产的麦子、鸡蛋等农副产品到供销社换购商品,在当时非常流行。

面对能生钱的“鸡屁股银行”,我老家的三奶奶望眼欲穿,每天都要把自家母鸡的屁股摸一遍,看看有哪只当天会下蛋。

我总是忘不了唐埠代销点的老汤汤祺荣,他是石庄镇上人,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与我们不一样。小时候,我经常帮家里去打酱油,左手拿着空玻璃瓶,右手捏着一角钱,走到唐埠小学河南岸的唐埠代销点。我踮起脚,把瓶子与钱放在柜台上的木板上。老汤拿过去,把钱放到抽屉里,拿着瓶子走到一个盛放酱油的大缸旁边,揭开盖子,用有把的竹斗伸到缸里舀起酱油,通过漏斗灌到我的瓶子里,总是刚刚好,没有一滴外溢。后来,我读到课文《卖油翁》,才知道是熟能生巧。现在唐埠代销点变成了我家亲戚开的超市。供销社改制后,我的舅舅石来鉴买下了唐埠代销点。

我还忘不了夏天里光着膀子用大车从乡供销社拖货送到各村代销点的老张。

老汤与老张如果健在的话,应该有90多岁了吧。

那个时代的商品货真价实。什么时候能在石庄的街头遇到老汤或者他的后人,即便什么也不说,也是挺好的!

2024-07-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79142.html 1 3 乡里的供销社 村里的代销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