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核心在于技术转向和精神生产力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物质生产转向精神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释放了人的创造力和智力潜能。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融合科技、要素、商业模式和金融创新,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革新了实体世界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模式。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转向与精神生产力的变革,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对生产力内涵和外延的全面重塑。从传统的物质生产力向知识和智力驱动的精神生产力转变,实现生产力要素和结构的革命性变革。
技术转向是基础。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性质,推动生产资料向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转型,极大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精神生产力的提升是关键。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的重要性,推动劳动者从体能型、技能型向知识型、复合型转变。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革新,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智力潜能,使他们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于充分发挥技术转向与精神生产力的变革效应,从多方面入手,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创新生态体系。具体的措施和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通过集中资源投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这些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升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系统,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注重精神生产力的培养与提升。加强教育改革,注重培养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用性。鼓励终身学习,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参与本地创新。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协同发展。同时,优化创新环境与制度保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创新激励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创新创业的制度性成本,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培育虚实交融的新型生产力形态。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和工作方式,提升生产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推广这些技术在教育、医疗、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服务。同时,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和智慧工厂,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和创业扶持等措施,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各项创新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通过定期评估和调整政策,及时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本地科技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构建开放的创新网络,鼓励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和本地企业共同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开放创新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转向、精神生产力提升、全面创新驱动和国际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转向提高了生产效率,激发了创造力和智力潜能;精神生产力通过教育和培训得到提升;全面创新驱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促进资源配置和全球技术引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于充分发挥这些变革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和空间。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