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南通

“80后”新农人流转土地种紫苏——

一片紫苏叶 一条致富路

7月30日早上6点,为抢在烈日之前采收新鲜紫苏叶,位于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的海安来禅蚕业家庭农场紫苏地里一片忙碌,工人们俯身掐尖、换茬一气呵成。千步村村民顾仁兰5点就来到地里,见日头高照才起身:“在这里做工挺好的,家离得近,还可以拿工资。”

在来禅蚕业家庭农场,顾仁兰既是工人,也是“房东”。2017年,“80后”新农人李中华在村里承包了40亩流转土地,其中25亩用于种植蚕桑,10亩种植其他经济作物。2023年底,这10亩地种上了紫苏。

紫苏常见于西北、华北一带,在南通调味、用药均不常见,李中华为何偏偏挑中了紫苏?原来,不同于其他的季节性作物,紫苏具有极强包容性,它不仅不需要用药,而且经济价值很高。“我们4月初栽种紫苏种苗后,5月就已经收获、售卖了第一茬,而在紫苏的整个生长周期里,可以收获3至5茬。”李中华说。

晌午,农场的晾晒区已被早晨新收的紫苏铺满,晒干的紫苏颜色暗红,薄如蝉翼,香气幽远。到了傍晚,这批紫苏就可以完全脱水、装袋,等待两天之后上门收购了。

尽管置身于繁茂的紫苏地里,那些深谙种植之道的村民们心中仍不免泛起嘀咕:怎么卖?卖给谁?

而对于售卖,李中华毫不担心。原来,早在2021年,李中华就带领蚕农上演了一场将“闲草”变“好药”的好戏。

海安是蚕桑大市,区域内的桑园面积庞大。一到冬天,桑枝就需要剪梢,等来年发新枝丫。以前,蚕农会把桑枝拿回家当柴火,但随着煤气灶、电磁炉的普及,桑枝便无人问津,堆得满地都是。“2021年,我尝试对农场25亩桑园的桑枝切片、售卖,没想到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2022年,李中华开始向蚕农收购桑枝,一下子带火了村里的“闲草”,不仅激活了桑枝市场,更激发了蚕农的参与热情。大家都将桑枝整理捆好送到农场来,在农场进行粗加工后,李中华统一打包发给安徽亳州的中药材商。“粗算了下,一亩地桑枝给村民多增收了约200元。”

“而紫苏到处都是宝,等到了10月,还可以将紫苏梗切片,晒干后进行销售。”李中华介绍,近几年,紫苏因“网”而变,在食用、药用和保健方面的潜力也被逐渐挖掘,也打开了他新的售卖方式。今年,李中华和亳州的药材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合作,由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远程“指挥”紫苏生态种植,逐渐开辟出一条新型的中草药经济之路。

“这次采摘1500斤左右的干叶子,按照市场价格为每斤6.5元,这茬紫苏给农场带来近1万元的收入。”李中华说。

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带富一方群众。在种植紫苏的过程中,栽植、管护、采摘都需要人工,李中华也与桑园合作多年的工人达成合作。“他们都是在家里赋闲的老人,希望给他们在家门口找点事情做,增加收入。”

待今年10月紫苏收获完成后,李中华计划明年与村里的农户合作,利用闲置土地大面积种植紫苏,构建出更加完整的紫苏种植产业链。 本报记者 王颖

2024-08-06 “80后”新农人流转土地种紫苏——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0955.html 1 3 一片紫苏叶 一条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