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紫琅茶座

纸书、微博与微信

□李新勇

这时代,用一个“浅阅读”来概括似乎太偏执。这是个诸多阅读形式并存的时代。

有人说,这是个浅阅读时代,文字要尽量短,短到微博那么长,三言两语就行了。他们说,浅阅读的特征是眼球文字,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占据我们的生活。

在这上面,我也曾迷惑过。有一年我在当时非常红火的论坛“舞文弄墨”版面上,转发了两篇当年中国散文界非常出挑的文章《唐朝,那朵自由之花》和《我目睹了美感从一个村庄消失》,每篇都在八千字左右,结果反应平平,跟帖很少、评价不多。倒是一些浅得近似于无厘头的文字每天的跟帖量上百条,不要钱的好评如潮。我没怀疑网友的欣赏水平,我怀疑的是阅读者的心态和阅读者的时间,浮躁、空泛、匆忙、摇晃、跟风、盲从、浅淡,一目十行,一带而过,只要超过三百字,不少人连读完的耐心都没有,更不要说用心去品咂。

这就像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是急吼吼的,从现实生活到小说创作、从电影到微博、从微博到微信,没有过渡和铺垫,也不需要过渡和铺垫,直奔主题,一刀见血、一眼见肉。甚至连在社交软件上聊天,刚认识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找个地方玩玩。

都不晓得急成这样是为什么。急成这个样子,情调在哪里?韵味在哪里?美感在哪里?期待和愉悦在哪里?回味和复观又在哪里?

有人问我: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这问题很大,让大学教授来讲,至少需要十节课。我问他知道《红楼梦》不?就《红楼梦》现在的版本,那就叫小说,如果用一千字把故事梗概浓缩出来,那就差不多是故事。故事不需要葳蕤多姿的细节、不需要旁逸摇曳的铺陈和曲折。要的是直奔主题、一言蔽之。那些不慌不忙的细节、铺陈和曲折,都是艺术的“废话”。文学的可贵和有价,就在那些艺术的“废话”上。懂得“艺术废话”的价值,才真正懂得小说。

纸书《红楼梦》需要八十万字才能承载。要是用微博来写《红楼梦》,一千字都太长了,没几个人读,即使有人读,也没多少人读得下去。

这样说,并不是抬举纸书,贬低微博。相反,我认为,它们适合于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妙用。读纸书的人没必要排斥新媒体阅读渠道;读微博的人,也不能急于下结论说这就是个“眼球时代,一切以短为宗旨”。偏执于任何一方,都有失公允。就比如我,纸书和微博我都喜欢。纸书让人沉静,让人气定神闲、从容不迫;而微博则迅捷快速,浅显明了,观点鲜明。二者并行不悖。

关于深阅读和浅阅读,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验而言,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阅读对象的长短和厚薄。比如我们常常为在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读到的几句经典的句子、隽永的小诗击节赞叹,不自觉地掺和进自己的人生体验,由此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经典句子和隽永小诗。这种阅读算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当然是深阅读啦。而那些为考试不得不背诵、通读考试划定篇目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的一切诵读和记忆多半都是架构于考试这个平台之上的。他们虽然背诵、通读了许多,但没有自己情感的参与,没有自己的观察和领悟,也没有形成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近似于小和尚念经,考完试大多数知识点被遗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浅阅读,甚至可以加一个修饰词——无效的浅阅读。

有一位日本小说作家,她的书在日本只卖出了五十多本,被引进中国后,经过包装和运作,上架销售第一天就卖掉五千多册。出版商请该作家到中国来签名售书,当出版商告诉她,她的书非常火爆之后,这位女作家放弃了签售。她说她知道她的书最多属于一百个人,超过一百个人都是盲从,这样的火爆是虚假的繁荣,说明读者极度不成熟。她不愿意为一群盲从的读者浪费签售的时间。

你不是说销量差的书不是好书吗?人家则认为自己的书只属于一部分人,你销得太多了人家不感激你,反而从根子上鄙视你。你不是说你的书雅俗共赏么,人家却具有为最后一个懂得自己的读者写作的勇气。你要写心灵鸡汤,悉听尊便,人家不动笔则已,动笔则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你在这里东摘西抄,加点葱、加点蒜、加点胡椒盐,把“编著”当“著”,人家则以原创为荣,所有的创作,没有新的发现和创建绝不出手。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差距。

如今每一家出版社每天最头痛的事,是如何扩大发行量。发行量不仅是出版社维持运营的需要,也是市场份额拥有量的直观表现。在大量的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短视频的冲击下,图书销售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所出版的图书不管有多好,只要发行量上不去,都可能被评为没有市场价值的图书。

就我个人的阅历和理解,假如暂时把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放到一边,我认为我们正处在纸书的黄金时代。20世纪,一个作家出了书,从国家主席到生产队里识字的农民都在读,因为别无选择,只有那么几本,一本书没有上千万的发行量是不行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一首诗的发表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阅读和写作都一哄而上,有多少伪文青混杂在其中?近年来,阅读渠道多了,业余生活丰富了,改变命运的方式也多了。在这样一个沸腾的纷繁时代,还能静下心来阅读的,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一本书,落到一个真正的读者手里,比落到一万个伪文青手里更幸运。在这黄金时代,发行量除了跟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作者的版税有关,于一本书的好坏,已没有太多实质性联系。

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那些获奖作家的名字我们听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众多著作,一本中文译本都没有,甚至一篇中文译文都没有。有人惊呼: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他们就获奖了!他们并非被我们忽略了,而是我们的阅读视野还不够开阔,我们吸纳八面来风的气度还不够宏大,我们所能参与的世界文化交流还不够辽阔。

自从用上微信以后,我感觉这东西非常好。首先,阅读对象都在朋友圈里,是朋友间的互动。你是画家,你必有一个画家圈子;你是作家,必有一个作家圈子。对你的肯定或批评都在圈子里进行。你什么都不是,你还有亲人和普通朋友圈子。阅读对象是明确的。更重要的是,所发表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也可以是长篇文字、视频或动画。这东西亲切,兼具纸书和微博的功能。为不至于弄出茅坑里砸石头的恶劣局面,每个人说话都晓得掌握分寸。

我的一个朋友习惯于在书上作批注、写感想,完了还拍照片通过微信传到网上让大家再评价。想想,这是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偌大一个中国,这样优秀的读者,有多少呢?

这时代,用一个“浅阅读”来概括似乎太偏执。这是个诸多阅读形式并存的时代。模仿一句名言:于阅读而言,这是一个不算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不算坏的时代,只要认真阅读,就无愧于这洪流般奔涌的时代。

2024-08-06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0960.html 1 3 纸书、微博与微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