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林
2021年6月,新疆呼图壁县五工台镇84岁的如东籍支边老人孙同学逝世,前往殡仪馆吊唁和送花圈的有他的生前友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有当地镇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一个普通农家老人病故,缘何惊动了这许多人?
呼图壁乡间有一个习俗,有人离世,亲友们送一副挽联,以表祭奠悼念。其中一副由孙同学的儿子孙建东撰写的挽联内容比较特别:“如东好儿子,三代援疆60载;农村好会计,为民聚财40年。”
孙同学是如东县双甸镇丛家坝人,生于1937年4月。1959年9月,夫妻二人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呼图壁县支援边疆建设,这一来就是60多年。老人的儿子、孙女,三代援疆人,个个优秀。孙同学到呼图壁不久后就担任了生产队会计。初任会计时,呼图壁还一穷二白,而他退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誉为塞外江南,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奶牛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呼图壁唱响新疆,唱响全国。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有,与农村理财人是分不开的。
孙同学担任了40多年农村会计,“为民聚财40年”。
孙同学原本可以成为国家干部。1959年冬天,呼图壁县多部门招聘工作人员,有点文化的孙同学符合条件。然而,他却被时任西树窝子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马德禄盯上了,马书记找到他,“老孙啊,眼下我们要选一个会计,这里的村民大多是文盲,想来想去,我们也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家觉得你比较合适,我想挽留你一下”。
孙同学听了,有点犹豫,招干的事是很有诱惑的,但大队支部书记都亲自出面了,经过一番权衡,便留下了,这一留就是一辈子,当了一辈子的农村会计。
西树窝子大队一共有5个队,孙同学担任队会计。此后,1队的会计在全公社出了名,年年受到上级表彰。
孙同学打得一手好算盘,而且他的心算能力强、记性好,到了60多岁,全村几百户人家的承包地和往来账,他不看账本都能随口报出来。最让人敬重的,还是他处事公平公道。
那些年,生产队每年以卖湖草和卖西瓜等为主要收入来源。冬天农闲了,他就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去结西瓜账,算湖草等农副产品的账,有时在那里跟人家对账结账要一个多月,直到年底前,终于拿到账款了,才回村分配过年。
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四清”),会计们几乎都被戴上了“四不清”的帽子,孙同学也未能幸免。1965年,才终于审查结束。孙同学觉得这个1队是他的伤心地,就举家迁到了5队。5队人知道他是个会计,但队上已经有会计了,所以就请他当了记工员,孙同学也不计较,这记工员一当就是10多年。孙同学实际上是“会计助理”,因为会计一些难理的账目,还得他来搞定。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孙同学又接任了5队会计。然而,由于长期在煤油灯下记账、对账、整账,昏暗的灯光把他的眼睛弄糟了,到了晚上就视力模糊。有了电灯以后,用100瓦的灯泡照明,别人说太亮了,他还说看不清,人们知道他眼睛的毛病严重了。
儿子孙建东把他送到自治区空军医院检查,诊断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医生说这个病只能控制。生这种病,遗传是一方面,后天过度用眼是很重要的原因。
终于到了退休年龄,孙同学的眼睛已经不能见光,白天必须戴墨镜,70岁以后几乎失明。
在农业农村部的《农村财务会计》期刊上, 2000年第8期有一篇题为《三十年清白在账间》的文章,写道:“孙会计在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套穿褪了色的蓝色中山装,一辆骑了多年的旧式的28型加重自行车,陪伴他风风雨雨十几个春秋。”文章写的就是孙同学。文章还说:“现在村里许多农户都富了,盖起砖混结构的住房,墙上都贴起了瓷砖,而孙会计一家还住在那栋很不起眼的土坯房里,房子里头除了一些老式家具以外,还有一位与自己朝夕相处,因病而失明的老伴…… ”(夫妻二人都失明)
文章记录了孙同学征收特产税时的一个故事。征收特产税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尤其在多民族聚集的村阻力更大。孙同学所在的十户村以回族居多,少数民族人口占87%。经过孙会计40多天的努力,该村的特产税收缴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无一欠款,这事成为当地佳话。
孙同学的会计工作做得好,与他民族工作做得好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汉族干部,如果没有民族团结的理念,没有好的口碑,别说当会计,就是当村民也难站得住脚。孙同学家是回族居住区唯一的汉族家庭,汉族人和回族一起居住,同吃一口井的水,这在回族中一般是不允许的。孙建东说,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几十年来,他们家基本上不吃猪肉,而且,那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村民可以放心地到他们家喝水、吃饭,对回族人来说,这需要有绝对的信任。
孙同学以毕生精力服务农村财务,为村民作出贡献,难怪有许多人来为他送行。而他留给后人的只有一把陪伴他多年的算盘,孙建东感慨地说,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孙的财富,不是用钱能够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