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阅读

与孩子携手踏上 疗愈之旅

□华明玥

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

很多职场妈妈会无意中将工作生活压力带到孩子面前。大约在晚上7点,在很多有小学生的家庭中,油腻腻的碗筷和砂锅还堆在洗碗池里,妈妈就对孩子的作业进度大发雷霆,而此时,孩子玩着橡皮,紧盯着一个地方发呆,似乎根本听不到妈妈在对他嚷嚷什么……每多过1分钟,孩子就会受到更多的羞辱,他的表情变得愈发呆滞,自我价值更低,他变成了母亲眼里令人发愁的“失败者”。

这样的场景,是否在很多家庭发生?很多家长在儿童养育的过程中,从吃饭穿衣,到社会活动,从辅导功课到日常作息,屡屡与孩子发生“战争”,却长时间找不到破解方案。针对全世界家长的困惑,儿童行为心理的矫治专家克莱尔·威尔逊写了《解密儿童行为》一书,努力从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出发,向读者解释儿童不可理喻的行为发生的根源。作者通过无数现实中冲突不断的案例发现,儿童各种“不配合”的行为,与父母的压力以及压力在两代人之间的传递紧密相关,因此,父母的平静、放松和愉悦,才是儿童行为拼图中急需补上的一块,因为,只要孩子感到焦虑不安,家长声嘶力竭地跟他们讲道理,急切地催促他们思考或者解释,只会进一步导致他们进入关闭状态,而一旦抵达这个阶段,孩子对你的命令或督促充耳不闻,仿佛是变傻了一样。要知道,成年人对孩子施加压力的时间越长,对孩子自尊的伤害就越大。而若想将孩子从这种不知所措又油盐不进的僵化状态中拯救出来,恢复孩子的信心,就要深入了解大脑和身体在遭遇压力与威胁时的运作方式,改掉直奔结果的习惯,养成按照“调节—连接—理解”的顺序,跟孩子重新建立沟通的习惯。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放慢呼吸,调节自己的神经系统,让他变得平静和安全;其次,家长需要换位思考,以孩子所处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来考虑问题,对孩子施展同理心,不要以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来评估孩子的学习难度;最后,在孩子的神经系统得到良好的调节,并与你重建连接的基础上,你才能开始探索事情发生的原因,协助孩子共同解决问题,并且协助孩子反思,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儿童的教养源于成年人的修为,而非说教。当然,可能有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每天都有一个好情绪,这对在职场上拼搏的家长要求太高了。“如果我这一天就是情绪糟糕,该怎么回家面对我的孩子呢?”对这一点克莱尔·威尔逊女士也提出一个令人鼓舞的观点,“允许自己情绪糟糕,但要做‘扎根’的父母,因为‘扎根’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重获安全感。”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获得平静而明理,从容而客观的“扎根状态”呢?克莱尔·威尔逊也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技巧,包括听旋律舒缓的音乐,有节奏地荡秋千,抚摸温顺的宠物,在大自然中散步、静坐、观察细节,做园艺工作,画画或玩一会儿涂色书,不被打扰地洗一个热水澡,仰卧在地板上,双腿向上举起靠在墙上……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家长尽可能离开“战斗”环境一会儿,用这些小方法获得真正的宁静,从而在孩子面前散发“我可以掌控局面”的安心气息。唯有做“扎根”的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在压抑、愤怒、恐惧、不安等情绪的惊涛骇浪中安然滑行,孩子和父母才能携手踏上疗愈之旅。

《解密儿童行为》一书,写得亲切易懂,为了将儿童养育的苦恼案例背后的神经科学原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作者不仅以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菲利普船长》中的一系列情节,来做生动形象的比喻,还使用了大量的医学解剖图片,来说明孩子为什么对你的命令充耳不闻,令抽象的神经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另外,作者还使用了一目了然的饼状图,来提纲挈领地解释父母的行为与养育模式,对孩子的递进式的影响。在解释家长应该怎么办才能应对孩子的胡搅蛮缠及不配合时,书籍设计师张凤梅老师还运用了温馨和谐的简笔卡通画,将父母的应对措施画出来,让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以牢牢印记在脑海里的画面,让本书的实操性与记忆点更加明晰。

克莱尔·威尔逊作为一线教师和儿童创伤治疗师,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已有20年,她鼓励父母花很多时间去留意并庆祝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把这些进步讲出来,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父母可以从一次微笑,一次赤脚走在草地上的尝试,一次栽种番茄苗的过程,让自己触摸生活积极、疗愈的一面,其实,唯有父母先疗愈了自己,才能在孩子的行为中发现积极迹象,如从叛逆中发现主见,从急躁中看到进取心,从健忘中发现宽容。唯有如此,父母才能获得坚实的跳板,支撑自己继续前进,把孩子带离偏执难养的状态。

2024-08-2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3199.html 1 3 与孩子携手踏上 疗愈之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