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启新校:新开地区新式教育之嚆矢

□何美红

曾经僻居南通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新开镇(镇区原称新开港镇),自40年前始设南通开发区至今,经济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就教育而言,除孕育出一批中小学名校,又有江苏航院、通师高专等四所高校入驻,由此建立了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南通教育的一个新高地。而回首新开地区的新式教育,则是起步于百余年前的启新小学。

封闭自大、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直到甲午海战失败,才意识到自身的弱点,进而试图改革,举国风气为之剧变,“废科举,办学校”的呼声几乎成为朝野上下救亡图存的共识。从此,以教授西方新学为主的新式学堂在各地出现。自1902年川港建办南通第一所小学“白华书塾”后,南通城乡,包括白华书塾所在竞化区的新式学校,在张芝山(1905)、小海(1906)、竹行(1907)等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同在该区的新开一带,直到1913年才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启新小学。

该校由当地士绅、地主黄泳石(蓉若)等人创办。黄热心社会公益,早有培育“读书种子”的愿望,目睹各地纷纷有了“洋学堂”,加之小海、竹行(新开港一带时属竹行)两地“原有培原、应志两小学……生徒已足额”,便利用新开港小镇北侧的城隍庙庙屋,于民国二年(1913)2月率众将朝东正殿的菩萨移至朝南厢屋,以正殿为教室建校,取“启迪新风”兼“开启新开地区新气象”之意,定校名为“启新”,并自任校长(笔者对新开小学校史记载杨乔任副校长一说存疑,因当年初小均不设副校长),有教师二人。

据1913年3月《通海新报》报道,当年年初,当地同时新办学校三所,“朝阳港收生徒三十余名,王家圩四十余名,新开港镇五十余名,均已济济满座,闻尚有未到者多名”。作为初级小学,启新校设四个年级,分两个班,采用复式教学(分别为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学生主要由乡下私塾转来。

学校创办之初,当地学童仍多在私塾上课,而当年塾师,良莠不齐。故为防误人子弟,各地致力于改良私塾教育。1913年报载:“竞化市新开港镇今春经杨、黄二君设立启新初等小学,生徒五十余名。暑假后各区均设塾师研究所,因该校适在竹行区中心点,故竹行区研究所即设该校。本月(7月)16日开课,研究科目由徐、耿二教员分任。”及至8月中旬,虽时值炎炎夏日,“而诸塾师仍不畏暑热,逐日到所研究,即徐、耿二教员亦循循善诱,不惮烦劳”,访员(即今记者或通讯员)为此感叹:“真可谓有始有终矣!”

建校仅几年时间,学校规模便不断得到扩大。最初的启新小学,为庙校合一形式,以城隍庙原朝东正殿为教室,和尚仍住庙中。1914年,启新小学“以学生发达,教室难容,请求催收捐款,添修教室”。9月,储南强县长“因公赴港,便道踵校,与校长黄君蓉若接洽后,面允补助”。因教室得以扩充,次年,在校生迅速增加,教师有袁庆连、印步亭、杨挺生、黄晋亨等。到1918年,“新开港镇城隍庙已大半改归国民学校应用”。至此,原城隍庙“惟内有朝南屋,仍供神像。然庙貌倾圮,屋漏不堪”。后“经庙董黄丽岗君薄治杯酒,邀请十方善士,随缘乐助,重加修葺”。1920年,又建造朝北、朝西房屋两排,从而形成四合院式校舍结构。1926年3月曾有报道:“竞化市第九校,创办有年,成绩素著,学生历岁增加,今春竟达170余名,3个教室完全坐满,尚有数名,因教室难容,退往别处。”但因此又带来一个问题,即“该校学童,年有增加,惟绌于经费,不能扩充”。结果,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先后颁布《寺庙登记条例》《神祠存废标准》等,“通令凡应废之淫祠神像限期由各祠自行消灭”而“废祠中之众矢之的,首推城隍,以其毫无历史价值也。南通各级党部,第一步即行打倒城隍”。于是,时任校长黄作梅与当地进步青年朱漱梅(1908—2009)等,砸碎了朝南厢屋里的菩萨,并将新开港小学由初小扩展成完小,计有六个年级、五个班级(五、六级为复式),在校生260多人。

除了办学规模,学校性质与校名也曾有改变。该校初办时“由热心公益之人士解囊集腋”而建,当为私立。到数月之后的1913年夏,竞化“市公所将各小学收归市管,校长、教员悉由公所分派”,校名则改作“南通县竞化市立第九初等小学校”。1915年8月,全县初小遵照部章改称国民学校,遂又改校名为“南通县竞化市第九国民小学”。北伐军于1927年抵通后,提出“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黄泳石自知势单力薄,且年事已高,于是辞去校长一职,由时任国民党南通县党部委员周梦麟(CC派,1931年南通县党部改组时当选执委)的姐夫、南通师范毕业生黄作梅接任,并改校名为“新开港小学”。在此之前,校名虽屡有改变,但百姓多惯以“启新校”称之。

寻踪百年前的启新教育鳞爪,留下的是一幅幅生动的校史片段。该校注重校际交流。如1913年5月,竹行应志小学教员耿锡卿率40余名学生旅行来此,一路“旗帜飘扬,歌声缭绕,纪律既极严明,姿态复形整雅……启新小学之生徒排班迎送,亦能其仪不二,旁观者咸称道不已”。学校还非常重视劳动实践教育。如1924年秋,该校“租民田三百步(按:一千步约合四亩),组织农作部。所种植物,成绩颇佳”。第二年,学校根据旧章,“按级试种,豆棉花卉,芃勃可爱,不亚去秋”。而该校的爱国教育更是成效显著。如1925年6月,“竞化第九初级小学学生毛吉庆、顾玉峰等,自闻沪上五卅惨案后,忧愤填胸,共谋救济,自顾年稚力薄,不能效力奋斗,乃暗自结合,潜往乡间募捐”。待师长知悉后,“教师等遂用善言奖励,且给与正式联单及印件。该生等手持旗帜,奔走呼号,虽至悭吝者,必使捐助若干”。所得捐款“汇缴(南通县)学生会转解沪埠”。由此可见,当年启新校的教育寻梦追求,即使对当下而言,仍不乏启迪作用。

以启新校为源头的现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校区,在校生近1.25万人的名校。新起点上的开发区实小人,正沿着传承、发展、创新的轨迹,再造新辉煌。

1.清末宣统地图上的新开港镇城隍庙(郡庙)。2.1914年9月,上海《时事新报》关于启新小学扩充校舍的报道。3.红圈内所标9,即竞化市立第九初等小学。(民初《南通县学校地点图》截图)4.1986年新开小学(今开发区实小教育集团新河校区,即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所建“启新楼”,2014年拆除。该楼名系为纪念民初创校而得。启新楼是当年师生合影的常用背景。5.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即南通开发区实小集团新河校区,前身为启新小学)全景图。

2024-08-2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3206.html 1 3 启新校:新开地区新式教育之嚆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