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学与思

构建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赋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

□杨轶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思政育人环境,全会指出,“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数字时代背景的范式转型,其不是传统思政育人的简单增补,也不是单纯的方法改进,而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运行适应数字网络时空境遇的转型升级。因此,以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赋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既是正确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要之举。

厘清思政对象的层级,定向精准传播。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把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摆放在突出位置。网络思政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思政信息的传播上可以不加区别。依照思政教育对象的权限和责任,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对象可分为党员领导干部、一般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公职人员、社会公众等不同层级。要注重思政对象素养、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的基本原则,为不同的网络思政教育对象拟定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依照不同网络媒介属性,锚定目标群体,定向输出、精准传播。

注重思政内容的差异,提高传播吸引力。网络思政工作具有不同的教育客体,要花心思建立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分层转化机制,纾解思政教育同质化问题。比如,面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政府公职人员时,可以多强调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政治属性,凸显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中的政治话语,强调党性、纪律性和政治性内容,深化此类受众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政治理解;面对专家学者时,要强调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学理性,传播内容要更具思辨性、思想性,传播方式要更讲求有理有据;面对普通民众时,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多采用直观化的表达形式,将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故事化、大众化,提供更多符合时代诉求、“接地气”的网络思政教育。总之,分众化、精准化机制在传播内容上要能够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和特点,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持续优化。

优化思政媒介的界面,增强工作活力。推进分众化、精准化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关键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政媒介界面,让不同的网络渠道实现差异互补、和谐共生。网络传播渠道分级互补,是针对不同思政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现代数字工具,推动政策规范与各类教育相结合、榜样示范与分层分众分类传播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传统宣传媒体与新兴媒介相结合,进而形成渠道灵活、参与广泛的嵌入衔接机制。要基于政府、社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传播渠道接受定位的差异,采用量体裁衣式的思维方式,形成差异互补的传播矩阵格局,从而更好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实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层次优化。为此,一要有精准高效的信息推送,二要有覆盖及时的媒介传播。网络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差异互补,实现差异化的信息内容生产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内容供给,有利于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活力。

整合思政主体的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大思政课”视域下的育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总体上来看,网络思政育人是“大思政课”格局下的重要分支。网络思政育人同样会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教育主体。此外,熟谙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相关媒介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群体,也能够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需整合各类传播主体资源,加强统筹协同,避免各唱各调。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融为一体,建立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协同联动机制,奏响“大思政课”的“交响乐”,以此巩固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的成效。

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工作。推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既要把思政内容在网上讲精、讲准、讲好,更要把思政道理在网上讲深、讲透、讲活。筑牢网络思政工作建设的主阵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分众化、精准化机制对促进网络思政育人以及“大思政课”育人的积极作用,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展现积极作为。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24-09-19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5208.html 1 3 构建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 赋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