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 王增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南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标南通粮食产业,要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促进全市粮食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为全省、全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挑大梁、作示范。
倾力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不断优化有关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增设粮食安全、智慧储粮等重点领域的紧缺专业;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粮食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本土创新科技人才;培育更多大国“粮匠”,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吸引顶尖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革创新人才机制,集聚优秀人才,为打造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提供顶尖人才支撑。留住科技人才。引进了科技人才,还必须留住人才,要实行全市“一盘棋”,建立健全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新举措;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优化政策、拓宽渠道、搭建平台,有效留住科技人才。
大力加强科技投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加快良种研发投入,研发适合我市气候和土壤特性的优质高产、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增强粮食作物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加大对粮食储运、加工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粮食存储、物流和加工等现代化水平。加大设备制造投入。通过对先进装备的投入,提高粮食产业各环节的科技含量,为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提供装备支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成为优质粮田,为增强粮食增产后劲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加大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生态型现代化粮食储备仓库,提高绿色储备能力。
大力加强科技推广。在生产环节,通过推广和应用智能农机装备、卫星遥感技术、AI图像识别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强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种子、种植、收割、烘干等全方位服务。在收储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储备粮信息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储备粮安全保管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应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实现智慧收粮、安全储粮、信息管粮,提高科学保粮水平。在加工环节,推广运用先进加工技术,提升粮食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销售环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粮食销售市场。
着力推进制度创新
出台鼓励政策。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覆盖;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帮助农民种好粮、多种粮。另外,不折不扣执行好小麦、稻谷最低价收购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高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补助水平,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支持种业振兴、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等项目补贴,让农民种粮有收益、有“钱途”;鼓励基层企业加大储备粮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建设现代化仓容,提高科学保粮水平。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新修改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宣传和研究,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建议,提请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为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致力推进管理创新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粮源;不断优化粮食产业链,推动粮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全方位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加强粮食安全监管。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有关部门要形成互通共享、运转有序的执法监管合力,加大对粮食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粮食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优化粮食行政管理内设机构,配齐配强粮油质检、监管和执法等人员力量;加快推进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水平,更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粮食产业发展需要,切实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通州区发改委;九三学社南通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