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紫琅茶座

我之画荷

书画的最佳粉本是自然而非谱帖,苟能通其意,不临又如何?

□杨谔

前两月是赏荷的好时节,翠碧满眼,朵儿娇艳。但今年一直没有赏荷画荷之兴。艺术创作端赖于生活带给人的冲动,其中关捩,很难说清。

我之画荷,最早是在20年前,动机是为给自家白壁上添点颜色,好歹无论,所以当时想着求人不如求己,就动手画了一小幅。荷花虽为常见之物,然临到下笔时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找出齐白石的画作参考。白石老人阔笔大写的墨叶红花我或可仿佛,工笔昆虫则万万不敢妄想。为“扬长避短”,我只取其一幅中的一叶一花模仿。仿不像,便干脆大笔涂抹,好在中国宣纸水墨效果颇为奇妙,画成后反复打量,似乎勉强可以用来装饰。一日画家王法来,抬头瞧见,竟连声说好。美言悦耳,明知来人客套,还是满心欢喜。受此鼓舞,无知者无畏,不久又花整整半天时间,画了一件5米多长的荷花长卷,卷末还配了一首自作诗,孤芳自赏了好几天。画中的物象,有参考模仿自八大、白石、李老十,也有自己的臆想。王法看到后,再次不吝赞美。

拿名家的画册东拼西凑,再添加些自己的胡涂乱抹毕竟不是我的风格,于是就想着要以自然为师——写生。上师范时读的是普师专业,写生于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但不怕,因我画荷纯出于兴趣,与功利无涉,无欲则刚,所以胆子就特别大。我嫌用硬笔勾勒麻烦,就直接用毛笔在生宣上做水墨写生,又把写生当成创作,题款盖章,一应俱全,一来二去,渐渐有了些样子。那两年,夏秋时节,常常是天还没有完全放亮,南公园的荷塘边就已经出现了我为荷花们“传神写照”的身影。

习作在裱画店出现的次数多了,便不时有热心人主动指点于我,与我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有鼓励我朝此方向努力,争取有朝一日能够“一招鲜,吃遍天”的;还有的认为必须先从大量临摹历代名作开始,现在创作还嫌太早。我于画史不通,只记得《儒林外史》开篇讲的是元代王冕画荷的故事,有一天我忍不住反驳一位多次告诫我先要老老实实临摹的朋友说:“那王冕当时有画谱临摹吗?”吴昌硕先生《刻印》诗说:“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书画的最佳粉本是自然,而非谱帖,苟能通其意,不临又如何?

此后不久,看到一则上海国画院举办“历代画荷名作展”的广告,遂与妻驾车前往,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向前辈大家们学习、致敬,二是为了“不与人同”。

2024-09-25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5717.html 1 3 我之画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