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木
百度上说:扁食的俗称很多,中国北方和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大部分地区通常称为馄饨,四川把扁食称为抄手,湖北叫包面,皖南叫包袱。馄饨这个名字也有趣,广东地区因“馄饨”二字较为少见,故俗写作相近音的字“云吞”。我第一次去深圳,看到有云吞店,不知为何物,便进去点了一份,才知道原来是家乡的馄饨。
如东人的扁食为酵水制品,味道跟老酵馒头差不多,做法也相似。酵水扁食做起来比较麻烦,要先投酵,酵水足了后,再和面发酵,里面包上馅儿,做成畚箕(耳朵)状,包好后上笼锅蒸,蒸出来的是扁食,也就是畚箕状的馒头。而饺子不用发酵,直接用面粉调制擀成面皮子,也包成畚箕形状,下开水锅里煮熟即成。
我们这边的扁食里面的馅多是甜的,有豆沙、有花生糖等等;而饺子馅儿一般为咸的,以肉馅儿居多,也有人家包菜馅儿的水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自己在家擀面皮,一般是在街上买皮子包。
在关于扁食的传说中,有两个流传较广。一说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为帮助人们抵御伤寒、治疗冻耳发明了扁食;另一说扁食是吴国的大司马吕岱为了祭奠阵亡的吴国将士发明的。都有历史背景和可信度。
曾读到一位叫张颖辉的作家写的《扁食》,文中写道:“……由于扁食馅多,因此个头也大,每个扁食都包得十分饱满,薄薄的皮子舒翘挺拔,中间鼓起,腹下展开,宛若一个身着长裙舞姿翩翩的风韵少妇。”将扁食与少妇联系起来,可想这位作家是个浪漫懂风情的人。
扁食、饺子、馄饨,实在是分不太清,那就不分了吧。但它们承载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平安、顺遂、团圆和丰收的美好愿望是一致的,因此就吃着吧,不管到底叫啥了。清朝同治年间诗人杨静亭曾写诗赞美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来方知滋味长。”将此诗用来赞美另外两种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