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学与思

推动校地企三向奔赴 汇聚发展动能

□张瑶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谋划,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深刻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国力提升关键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取决于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来源于优质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依存、耦合互嵌、共融互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强化协同育人、加快科技创新、深化融合联动三方面精准发力,搭建地方、高校、企业使命共担、资源共享、事业共振、发展共赢的合作桥梁,奏响扎根江海大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奋进强音。

强化协同育人,筑牢发展根基

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南通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正着力建设现代化的教育高地、新时代的教育之乡。应充分发挥高校高端人才集聚地、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成果孵化地的优势,将企业作为充实育人队伍、丰富育人内容、拓宽育人渠道的重要抓手,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导师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乃至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链接。可以在高校举办事迹报告会、专题讲座、研讨论坛等活动,邀请各行业领域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家分享创业历程、工作经验和成长感悟。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在校生夯实理论知识、锤炼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延伸育人链条、汇聚育人合力,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

高校的海内外校友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施展才华,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是母校的闪光名片,也是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学校事业前进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广大企业家校友能够结合多年的社会磨炼和实践积累,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前沿发展态势、行业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为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与启迪建议。高校应积极构建以校友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着眼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契合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石。

加快科技创新,汇聚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形式,联合攻克关键技术、破解核心难题,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以高校为支撑、与地方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协同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要求,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全力提升高校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口的专业集群建设水平。通堵点、解痛点、攻难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学校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塑造了校友共同的情感认同、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有利于规避校企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成果利益分配等问题,为提升合作成效奠定坦诚、理解的信任基础,提供持续、稳定的可靠保障。要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重点产业,深入挖掘、开发利用、高效整合高校企业家校友的优质资源,构筑校地企同向发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以高校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为引领,促进企业推动技术革新、完善人才储备、规范管理体系;以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依托,助力高校开展科研攻关、引授前沿成果、培育优质项目,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深化融合联动,实现发展愿景

伴随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通已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启动城市与大学的融合发展、创新协同战略,要精准聚焦国家战略导向、紧密围绕高校中心任务、主动对接企业成长需求,进一步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合作内涵、健全长效机制,实现校地企全方位、宽领域、多样化的交流互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指引、以高校为关键支点、以企业为重要阵地,着力构建校地企三位一体、多方联动、共生共创共荣的发展共同体,携手锻造彼此赋能、同频共振、相互成就的强劲引擎。

遵循资源共享的思路、秉承协同发展的宗旨、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坚持立足地方、深化产教融合,激发聚变动力、发挥叠加效应,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为学校提升社会影响、为地方探索发展机遇,加快形成人才荟萃、创新潮涌、产业兴盛的生动局面。把握发展契机、紧扣时代脉搏,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彰显应有之为,聚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多措并举为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赋能,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的“愿景图”早日成为“实景图”。(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22SJYB1737。)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社会资源处)

2024-10-21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7774.html 1 3 推动校地企三向奔赴 汇聚发展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