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日前,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发出加强友好交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邀约。环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安全失序、发展失衡、治理失效日益突出,热点冲突、大国对抗、地缘矛盾此起彼伏。新一轮巴以冲突让加沙地带变成“人间炼狱”;天灾人祸让贫穷国家陷入“饥饿危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大行其道,一些大国执意挑动阵营对抗,拖累全球经济复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种种乱象,叩问世人良心,一次次揭示着“同球共济”的重大意义: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和风险,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独享安全。身处同一个地球家园,各国人民理应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同球共济”精神,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给出了中国答案。它源于中华文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蕴含着“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的古老智慧;它同新中国的外交传统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重大判断,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在变动的时代激流中,“为世界谋大同”始终是中国外交不变的担当,是中国外交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中国倡议“展现了对全球治理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为世界各国紧密合作、互利共赢指明了方向”,聆听习近平主席讲话,外方嘉宾纷纷对中国理念表示认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同球共济”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兼济天下的真诚愿望,也是各国人民共创未来的美好心愿。各国同心协力,一定能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新华网《辛识平:“同球共济”意蕴深远》“取消一切对各级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检察机关的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考核”,日前,最高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检察管理、为基层减负措施,决定不再执行检察业务评价指标体系,令不少人拍手称快。“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根据最高检介绍,一些检察机关、一些检察人员过于关注数据指标、考核排名,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片面追求数据好看、排名靠前上,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质效办案上。究其原因,不当考核是重要因素。从宏观层面上看,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为基层减负,但一些基层仍不得不“负重前行”,甚至陷入“越减负担越重”怪圈,归根到底,也在于“指挥棒”指挥不当,一些地方和部门暴露出的“当考的不考,不当考的多考”等问题不容忽视。对“不当考核”动真格,既要坚持问题导向,也要坚持效果导向。业务数据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关键是要运用得当,充分发挥其分析研判功能,进而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切勿成为限制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束缚。更进一步,要切实把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建起来,把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树起来,才能既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又让他们更有干劲、更有奔头。——南方日报《对“不当考核”要动真格》近日,两名大学生帮火车上的站票妈妈抱娃一整夜的视频走红网络。当被问及感受如何,大男孩们乐呵呵地说,“痛并快乐着”“年轻人有力气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 这位妈妈也深情致谢,“将让孩子以你们为榜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青年。”双向奔赴的暖心一幕,引来一片点赞。带儿童尤其婴幼儿出行之难,为人父母者皆有感触。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除种种现实难度之外,好像又平添了几分来自舆论场的压力。透过电子屏幕看,公共空间里的孩子们似乎常常不那么可爱。翻开帖子,经常可见“厌童症”;刷刷短视频,不时出现“熊孩子”。加上一些博主将之当成流量密码,炒作话题、渲染矛盾,以博眼球上热搜,更加剧着某种刻板印象,搞得一些家长每每带娃出行,都会“战战兢兢”。然而,上述大学生主动帮忙、彻夜抱娃的案例最真实地展示着,公共空间里,人们对“人类幼崽”的关爱与理解,从来都在。对于带娃出行的种种,线上线下何以出现如此撕裂?传播学有一概念叫“拟态环境”,意即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所提供的环境。它看似真实,实则仿真,甚至可能与真实相去颇远。某种程度上,“厌童”话题恐怕便是如此。一些流量博主拎出一两个极端个案,再找到情绪“爆点”,包装出一种“孩子都熊”“家长更熊”、周围人不堪其扰且十分厌烦的刻板印象。当这种话题被反复高倍聚焦,很容易让大家心中都有不良预期,压倒和淹没现实中的温情互助、体谅理解,导致一些本来不大的矛盾摩擦升级,最终结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死结。跳出“刻板印象”,让镜头展示更丰富更宽广的角度,才能呈现多元立体的“人间真实”。揆诸现实,“1米高度”视角看世界,正在融入许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之中,“人类幼崽”受到的现实关爱并不少。就像一位带娃妈妈感慨,当看到同车人的友善微笑、友好互动,才发现自己此前的“严阵以待”是虚惊一场。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始终是社会交往的底色。呈现现实中明明是主流的美好互助,而非放大现实中明明是少数的口角纷争,才是理性、客观的态度,也是对各个群体负责。一个人人相善其群的社会,一定是温暖的,一个乐意“拥抱童趣”的社会,一定是可爱的。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必将遇见更多温馨与美好。——北京日报《别让“厌童”话题淹没“助童”现实》近日,主打“纯手工”的蜡瓶糖等网红零食被曝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引发人们对相关食品安全的关注。网红零食之所以走俏,与社交媒体以及第三方平台的造势分不开。一些商家以“纯手工”“无添加”为卖点,利用熟人关系、口碑传播等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打造成“网红”销售。一些消费者出于跟风、从众或猎奇心理,过于相信“网红”产品的营销,忽视了对产品生产许可、配料及生产日期等的关注,自身权益容易受到损害。要让网红食品吃得放心,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商家应各负其责。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建立区域内网红零食加工企业和商家台账,通过日常监管和明察暗访,严防“黑作坊”和“三无产品”变身“网红”;依法对违规商家进行严肃处理和处罚,形成震慑。第三方平台要通过上架、直播前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把好安全关,为不具备安全检测能力的商家提供检测协助,对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及时作出处罚或下架等处理。商家要诚信守法经营,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在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基础上寻求口感和外观等方面的创新。消费者也要更加理性,不能因为是“网红”就忽视食品安全,平时要多留意食品安全相关科普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别判断能力。——经济日报《把好网红零食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