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市记忆

紫薇书院与紫琅书院

□王士明

通州最古老的书院在通城寺街街区的北部,名紫薇书院。关于紫薇书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通州志》卷五《杂志·古迹》“紫薇书院在州西北光孝塔右,今遗址尚存”。另收入该志的淮南节制参议王应凤撰写的《通州贡院之记》中提及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州乔行简移通州贡院于紫薇旧宅,“是邦病湫溢,遂迁于州治西溪紫薇旧宅”,其址有“光孝塔屹立于东南”。由此可知,紫薇书院建于南宋,始办时间不明。书院位于天宁寺西北,相传后来的胡状元府即其址,经实地考察,大体相符。虽然关于紫薇书院的文字记载仅此寥寥,但作为通州第一所书院,紫薇书院永载史册。

寺街还建有通州历史上办学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书院——紫琅书院。通州曾先后建有书院11所,大部分存时匆匆,施教平平,仅存其名而已。唯有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的紫琅书院得社会之青睐,招来大批学子。

紫琅书院的创办者为通州知州董权文。乾隆十年(1745),董权文选择了通州城西北部的天真堂为院址,兴工建坊额堂舍,初具规模,定其名。因后继经费不济,书院一度停办。

嘉庆到同治年间,书院又经多次维修,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翰林侍读张涵斋担任山长期间,生童“登贤书入祠林者前后二十余人”。紫琅书院为文人名流荟萃之处;乾隆《直隶通州志》、光绪《通州直隶州志》皆出自紫琅书院。紫琅书院历经百余年,院舍几度修复,课程数番更定,至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方止。

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州张謇、张詧及范当世等人倡议设立通州高等小学,在紫琅书院等处兴建校舍。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学校开学,紫琅书院在此前已停办。

紫琅书院留给后人的资产有民田401.7亩,每年田租收入有778元;沙田及沙粮田10000余亩,每年田租收入3081.7元。这笔资产为新兴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4-10-23 1 1 南通日报 content_187964.html 1 3 紫薇书院与紫琅书院 /enpproperty-->